17.金黄的稻束
授课名称语文授课对象中技工授课时数2课时授课内容诗歌阅读授课地点理论教室授课教师
课题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运用自读品味、讨论交流和分析归纳的方法。
能力
目标
关于劳动的诗歌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德育
目标
挖掘诗歌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的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母亲因为生命的孕育而伟大的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挖掘诗歌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的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母亲因为生命的孕育而伟大的精神特质。
教学难点运用自读品味、讨论交流和分析归纳的方法。教学方法自读、讨论交流、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
教法、学法
设计意图
复习讨论  +
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0世纪40年代,昆明一个常有的金黄昏,一个聪慧灵秀的女
学生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一片开阔的稻田闪进视野,一束
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
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
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这一切在瞬间激发了这位女学生的情
绪,她陶醉了,写起诗歌《金黄的稻束》来。
二、了解诗人
郑敏生于1920年,郑敏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爱好文学。中学毕业,
考上西南联大。在决定读何种专业时,她毅然填写了“哲学系”。
在西南联大,她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听郑昕讲康德。她也听闻
一多讲楚辞,听冯至讲德国文学,还听沈从文讲中国小说史。因
为有了西南联大哲学兼文学的熏陶,郑敏将哲学的思辨与感性的
诗情融为一体。
郑敏属于“九叶诗派”(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
此被称为九叶诗人)。郑敏总是能以现实世界为起点,展开对人
类的思考。
1、思考
2、回忆
3、回答问
1、问答法
2、前后知识贯
课教
学(
师生交流 + 教师演示、讲解)三、初步品味
1、听范读,标记节奏和重音,学生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
种方法练习朗读。
2、出标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读(1到2个学生)
3、初步理解内容: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参考答案:金黄
的稻束。
4、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精读鉴赏
(一)研读第一部分
1、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
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
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立”只
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的效果,给稻束赋予了人的
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2、“皱”和“美丽的脸”是否矛盾?请说出理由。【明确】结
合前一句“疲倦”来看,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
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是因为疲倦,也
是因为时光的流逝,饱经沧桑,美丽是因为在每个人内心中,母
亲都是美丽的。这是一种动情的赞颂。
3、“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这”指什么?“没有一
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表达什么?
【明确】这--金黄的稻束。对比。“静默”:(1)稻束是母亲的
形象,(2)写出了母亲无声地付出,付出后的疲倦、坚韧和奉献
精神,(3)这种饱经沧桑的母亲是劳动人民。
(二)研读第二部分
4、为什么用“伟大”修饰“疲倦”,这如何理解?
【明确】解决了3和4的两个问题后,这个问题会好理解了。疲
倦是因为母亲劳苦、奉献、甚至牺牲,恰是因为普通、平凡,这
种疲倦蕴含伟大,所以是伟大的疲倦。歌颂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5、“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你们”
是谁?这句话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分析深刻内涵。
【明确】你们是稻束,拟人。稻束沉思,实际是母亲在沉思,她
在沉思什么?:在默默地承受一切生命的姿态中,她用母爱换来
了丰收。为生存而操劳,因为操劳而疲倦,虽没有改天换地的壮
烈,却是支撑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伟大但又沉默,即使
在最辉煌最丰盈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与前文的“伟大”
相照应。也与三处“静默”相照应。
1、积极思考
2、回答问题
3、
小组讨论
1、问答法
2、讲授法
3、合作探究
4、自主学习
6、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明确】1、辛劳的母亲,普通、平凡甚至是渺小,正是这千千万万母亲,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书写了历史,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舞台不是只有王侯将相,而是劳动人民的付出,担当,所以“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的小河”。
2、历史的长河中,"金黄的稻束"一样的母亲,早已模糊为一个暗淡的背景,无声无息地滋生死亡,无声无息地支撑起英雄的伟业,也肩荷起历史的苦难。而她们只是在静默中继续自己辛劳的生命。但在这静默中,我们感到稻束耸立如一座丰碑。历史,不过是其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只有这"稻束",稻束般的母亲,才能以始终沉默的姿态,进入人类的思想。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看起来普通、平凡的母亲,却蕴含着伟大的力量,
普通蕴含着高贵,平凡也包含着伟大。所以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是对母亲、对劳动者的高度赞美和讴歌,这也成为了永恒的形象。
四、深入挖掘,小结诗歌
1、再次走进作者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零,健在者唯存郑敏一人,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诗人不老,现在,97岁高龄的她还带着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文学著作,究竟是什么让她充满活力?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身躯为什么不知道疲劳?它没有浸在快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寻》寻什么呢?对文学艺术、哲理、真理的追求永远没有停止。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老人的这首诗歌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2、再次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诗歌。1、积极思考
2、回答问题
3、
小组讨论
1、问答法
2、讲授法
3、合作探究
4、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这首诗写于20 世纪40 年代,当时诗人在抗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读书。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诗人自述:“一个昆明常有的金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的沉思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这首诗的意象具有跳跃性。诗人由低垂的稻束联想到“疲倦的母亲”,由“疲倦的母亲”联想到静默的雕像,由母亲“疲倦”“静默”的身姿联想到历史,在伟大的母亲面前,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学习时,要体会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并体会诗中的彩美和空间美。
作业布
置、预
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写一首赞美母亲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