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创新教法
作者:樊灵芝
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8年第01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关于劳动的诗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
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字后,教师就可用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
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三、关于诗歌欣赏
       
        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
        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成功的探索,如江苏赵富良老师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总结出了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朗诵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比较映衬——感受诗歌新奇美。我校老师在教学中也总结出了四步读诗法:一读诗韵,主要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读出诗歌韵律美;二感诗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问难;三品诗境,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四仿诗言,对一些可模仿的诗句,可指导模仿,这一步可视具体情况确定用否。
        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此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尽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但亦不失为一首好诗,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
        当然,我们要求学生像李白一样仿写整一首诗是不现实的,但仿写某些句式却是可以办得到的。
        如曹操的《观沧海》,其中的四言写景句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类,每句均由一个名词加上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若引导学生用这个方法描绘月夜之景,
则可以积累以下一系列短语:月光如泻、月华如水、月迷离、月意朦胧、月洒清辉、月上柳梢、月风吹露、月照花林、月影婆娑、落月摇情、残月将落、斜月沉沉、秋月无边、晓月临窗、明月照松、皓月当空、星月交辉、众星捧月、弯月如钩、山月徘徊、凉月依依、孤月皎皎、淡月浓情……另外如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诗句亦可作为仿写的材料。近年来的中考,仿写成了常见的题型,其例句往往诗意浓郁,这也表明了仿诗言练习的必要性。仿写,犹如飞机的滑翔,它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前奏和必经过程,有用有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