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第【1】篇〗
黄老师学校他们开展吟诵实验以来,他们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借鉴,第一,学校每个班的每天第一节语文课,有3至5分钟的听吟诵环节,这个是个性化的行动,因为年级不一样,听吟诵的内容也不一样;第二,每天午休后,校园广播也有15分钟播放吟诵录音的时间;这应该是他们学校的一个集体行动,这个目的一方面是可以作为叫醒的铃声,学生在这样的吟诵声中醒来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另一方面反复听吟,把他当作听歌,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带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自然而然的就把诗词背下来了。
老师们我们一定要放吟诵录音,我们的中华经典诵读中的小学基本是儿童的录音,贴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初中有成人的录音,有徐老师的录音,这些录音除了好听,读法正确,用起来还很方便,中山市坦洲镇同胜小学的做法就很好。只要放了录音,吟诵就开始了。这样的门槛很低,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做,而且要坚持做,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凉州词 王之涣
第三,他们学校在每周星期一国旗下讲话的时候,全校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吟诵展示,展示
内容为上一周的学习内容和本周的新内容;第四,为喜爱吟诵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吟诵的机会,学校还成立了吟诵社团。从听吟诵到练习吟诵再到展示吟诵,层层深入,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第三板块吟诵教学中体悟高是强调,长是延展的过程中要反复让学生在声音中去感悟,去反复吟咏。比如,夜光”和“杯”拖长,拖长能让学生感觉到什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光”之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第【2】篇〗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谈谈我学习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之后的体会。我是一个一线的小学老师,真的不大会像专家们那样评课。我就给大家谈谈我的体会吧。
非常钦佩黄老师,进入语文吟诵教学不久,而且在听了徐老师的讲课后几天的时间内,就能设计出这样的一节课来,让全国的老师学习借鉴。这样敏捷的才思,一定会让原本就极为优秀的黄老师走得更好更远。
黄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我就不多说了。让我们走进黄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
节来看看。
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的感觉是第一个环节体现了一个字“巧”,第二个环节体现了另一个字“实”。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用《忆江南》和《凉州词》对比,进行文体的辨析,此词非彼词,设计得很巧妙。
但有一处想跟黄老师商榷。您提到王翰的凉州词是凉州词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魅力的一首。不知道源自何处?根据我的了解,王翰的《凉州词》的确脍炙人口,但作为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之涣,他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那首也是千古传唱的,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把王之涣的《凉州词》推为绝句之最呢。
第二个环节初读古诗,感知平仄。黄老师从正音、自己标平仄、诵读,然后对照老师出示的修改,非常落实。如果再集体诵读一次,平长仄短的诵读节奏孩子们就更明确了。
第三个环节了解诗意,学习吟诵。我看到黄老师的设计是打算句句落实,每句诗歌都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先让学生出强调与拖长的地方;
第二步重点处理一些训练点:第一句在主要落实的是“美酒”意象;第二句主要让孩子思考这句诗在描写什么;第三句是让孩子思考这句诗歌的“诗眼”,并理解“沙场”的意思;最后一句是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
您的第三步是把徐老师对这句诗歌的讲解选择一些点罗列出来。我觉得,前两个步骤设计是可以的,就看具体落实的情况则会怎么样,但是第三个步骤只是罗列徐老师对诗歌的讲解,我完全看不出来您如何带着学生们落实这些部分的。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那有点灌的嫌疑了,我只能猜想或许是时间太仓促,您还没有形成更细致的详案。
以第一句为例,如果您在让学生出强调与拖长的地方之后,立即追问:“作者在强调什么?拖长的部分又表达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听吟诵或者自己吟诵品味之后,用指名说,其他孩子补充,或者同桌讨论后反馈等方式,就可以把第三个小步骤里强调和拖长的内容落实了。至于意象的解释,老师补充讲解也好,还是您的孩子已经有意象的认识基础,自己来讨论之后明确也好,完全可以再细致一些。
第四个环节设计,是了解主题,感悟哲理。我认为“哲理”这两个字,不如就改为理解文化精神。这个环节在您的做法当中是比较落实的,用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环节。
第五个环节拓展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也设计得比较好。
如果是我来教学的话,我不会把文化精神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大环节,因为这个内容在第四句理解的时候就可以落实了。“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先请孩子们试着回答一下这个句子,然后老师再补充“一战”或者“二战”时期人员伤亡的史料,让孩子们感受战争的残酷。
我正好也是教四年级,我们班的孩子学过《诗经 小雅 采薇》,我会请他们复习吟诵《采薇》的最后一节,回忆一下这位作者为什么胜利之后回家还那么忧伤,孩子们理解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同情迁移,自然会理解这份悲哀,就像徐老师说的那样,战争离死亡太近了,随时都会死,而且长久来看的话,是必死无疑。
在我的课堂上是,接下来就立即组织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这些能用夜光杯饮上葡萄美酒”的将领们不离开边疆?他们很多人都是贵族子弟,家里有权有势,只要他们想离开,随便个借口都可以离开这个“沙场”啊。一步一步引导下去,孩子们会体会到这些将领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勇敢。这样,文化精神的渗透问题也解决了。
语文吟诵课,首先是语文课,所以,我还非常想说三点建议:
一、结合教材,巧用注释
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是学生理解诗歌字面意思的关键,也是考试必考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必须关注到。像黄老师的教学设计里,在导入环节,如果老师介绍:“据史书《新唐书·乐志》记载:‘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样引导之后,让学生齐读教材注释,《凉州词》就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解释了。
在理解“沙场”一词的字面意思上也是一样的。“沙场”在课本里的注释就是“战场”,再结合诗中延展的声音,学生能感受到沙场的辽阔。
二、结合学生,活用讲稿
这一点是针对徐老师讲稿的运用。徐老师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从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高度来解读这首诗的,尽管徐老师已经尽可能地讲得浅显易懂,但老师们完全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来选取教学的结合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