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
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凉州词 王之涣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