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心灵的钥匙--信篇
第一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一:魏征妩媚
 
 诗曰:魏征妩媚,不肯面从,责上失信,应对从容。
 
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在太宗皇帝朝里做官,曾经责问皇上对百姓们失信的事情。每逢劝谏皇上,皇上不肯听从时,他对皇上的讲话也不答应。太宗皇上说:你答应了我之后,再来劝谏,又有什么关系呢?
魏征说:从前舜帝警诫他人不要在面子上服从。现在做臣子的倘若心里明明晓得不是,但是口里却勉强答应皇上,这就是面子上的服从了,哪里是积极服事舜帝的初意呢?太宗皇帝就笑着说:别人说魏征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越觉得妩媚可爱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出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yào]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鹰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
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魏征这么善巧地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太宗大笑后点头称是。
有一次,太宗从外边回来往寝室里边走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在生谁的气,太宗气愤地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我的不是,还当面顶撞我,气死我了。长孙皇后听到后,马上换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谏。太宗听完后,怒气逐渐消了。正是由于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
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注释】[1] 妩: [2] 鹞:yào [3] 殂:,死亡。
第二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二:季札挂剑
   
诗曰: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
鸡黍之约春秋时期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湛,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
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而季札却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这就是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可谓大信不约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成就得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中庸》云: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那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曾子曾经提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容貌予人什么样的感觉,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容止与言语意涵,对方就能够透析说话之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君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金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并且说道: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在这落落而言、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中,信义的精神,确已传扬万古而不朽。
第三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三:郭伋亭候
   
诗曰:郭伋归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龄。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
恩德,言出必行。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来。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注释】[1] 伋:
第四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四:朱晖许堪
 
  诗曰:朱晖信心,以待知己,张堪既亡,赡其妻子。
   
朱晖是东汉南阳人,在太学读书时,即以人品高尚、尊师爱友受到学友们的尊敬。他很早就没有父亲,可是他为人处事,却很有气节。
   
他的同乡张堪,潜心儒学,素有学行,曾在太学见到朱晖,内心很欣赏他的为人,与他结为忘年交。有一次,在太学里又见到了朱晖,就把着他的手臂对他说:以后我想把妻儿托付给你照顾。朱晖听了这句话,因为责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对答。
   
等到张堪死了,家里妻儿非常穷苦,朱晖就亲自去看望,并且很丰厚地周济他们。朱晖的儿子名叫朱撷[xié]问道:父亲往日不曾和张堪做朋友,为什么忽然这样周济他们呢?朱晖说:张堪曾经说过知己的话,我的心里已经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注释】[1]堪:kān[2]撷:xié
第五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五:张劭待式
   
诗曰:张劭信友,必不失期,二年以后,鸡黍候之。
   
东汉时期,在京城洛阳读书的张劭和范式是两个很重信义的好朋友,两个人同住在太学里读书。学成离别那天,张劭流着眼泪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范式安慰他说: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我会按时赶到你家与你见面,并拜见令尊。两年后,中秋节这一天,张劭杀了鸡,备好了饭,并告知了母亲。他在院子里立了木柱,从木柱的影子来看时间,木柱的影子越来越短。母亲说:他家远在江南,离这里数千里之远,恐怕不会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巨卿是一个讲信义的人,必定不会失约的。正在这时,远处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正是范式。
   
后来张劭将要死的时候,对他的妻子说:范巨卿是可以托付的人。张劭死后,范式接到信还没有赶到,张劭的棺材怎么也放不进事先挖好的坑里,等范式一到,棺材就放了进去。范式替他精心办理丧葬,一直保护他的家人到了归湘地方,同时还非常尽心地照顾他的妻儿。
【注释】[1] :shào[2] 黍:shǔ,碾成米叫黄米。
第六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六:陈实期行
   
诗曰:陈实与友,预订行期,日中不至,舍而去之。
   
东汉的陈实是一个高士。有一次和朋友约定好同走的时间,过了约定的时间,他的朋友还没有到,陈实就不等朋友,独自去了。
   
陈实的儿子叫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立在门外,忽然他父亲的朋友来了,就问陈元方:令尊大人在不在家里?陈元方回答:等候尊驾好久不到,已经独自去了。陈实的朋友生了气说:这么做事不是人了,和人家约定好又把人家丢下,独自去了。陈元方道:尊驾和家父约定,是在正午的时候,到了正午不来,这是没有信;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那个朋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惭愧,就谢了罪离开了。
第七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七:羊祜推诚
   
诗曰:羊祜推诚,视敌如友,拒绝谲言,饮以醇酒。
   
西晋初年,有一个叫羊祜(字叔子)的将军,带领军队镇守襄阳,那个地方是同吴国将军陆
抗的防区相毗连的。
   
他们两边的军队,每次交锋动兵,一定要预先约定了日期才开战,不用暗地里袭取的计划,凡是军队里的将帅要进献奇谲的计策,羊祜都给他喝很厚味的酒,使他不能说出计策。
   
陆抗有时候送给羊祜的酒,羊祜丝毫没有戒心地喝了。陆抗生了病,羊祜送给陆抗的药,陆抗也立刻吃下了,人家都劝陆抗不要服这个药,陆抗说:哪里会有毒死人的羊叔子呢?
【注释】[1]祜:[2]谲:jué[3]醇:chún,酒味浓厚。
第八个故事
【美德故事】信篇第八:曹摅约囚
   
诗曰:曹摅岁夕,纵囚归家,克日皆返,诚感靡涯。
   
晋朝时,有个曹摅,做了归淄县的县令。在该县的牢狱里,有许多判了死罪的犯人,曹摅在年底快来临的时候,到牢狱里去巡视,见了这些判死罪的囚犯,心里很可怜他们,就说:过新年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你们难道不想暂时回到家里去吗?囚犯们都哭着说:倘若能够回家看看,就是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