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第1期肇庆学院学报
V ol.41,No .12020年1月
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Jan.2020
宋广业《咏梅百首》作者考论及艺术探析
王正刚,江朝辉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广西来宾
546100)
摘要:肇庆庆云寺有宋广业《咏梅百首》石刻,对校石刻文献及纸本《兰皋诗抄》可知:《咏梅百首》为集体觞咏创作,非宋广业一人所为。《咏梅百首》体制宏大,结构严密;语言清新,意象丰赡;感情真挚,托寄深远,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咏梅组诗
关键词:宋广业;《咏梅百首》;作者考论;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20)01-0051-06
①见肇庆庆云市大殿天井石壁碑刻。
收稿日期:2019-06-20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ZW085)作者简介:王正刚(1978-),男,湖南邵阳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传学院讲师,博士。
肇庆庆云寺有宋广业《咏梅百首》组诗石刻,该组诗作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季,宋广业子宋志益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任肇庆太守,宋广业因此而度于庾岭南下。五十四年仲春,时值端州官署“梅花书屋”成,植梅正盛,宋广业与朱玉章、陆素安等十数人“觞咏其中,爰书百咏于壁。志益命
工镌石”①
。可见此诗原镌刻于端州府署梅花书屋
壁间,何时、何故移往庆云寺,待考。现镶嵌在庆云寺大殿天井石壁中,刻石规格5.6m ×0.35m ,楷书,书法端庄秀丽,风采动人,为肇庆石刻之珍品。对校石刻文献及宋广业纸本文集《兰皋诗抄》可知:《咏梅百首》为集体觞咏创作,非其一人所为。《咏梅百首》体制宏大,结构严密;语言清新,意象丰赡;感情真挚,托寄深远,是极具文学价值的咏梅组诗。
一、宋广业生平及创作
宋广业(1649—1720),字性存、澄溪,又字磴溪,祖籍江苏苏州府长洲县,即现今江苏省常州市,后迁至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县)。《崇明县志》有其小传:“(宋)广业,字性存,宓之子。以拔贡生官直隶临城知县,兴学校,礼耆硕,锄豪强。紫河套山贼聚众剽掠,单骑往谕,解散之。邑有积水,骤雨大涨,徹颓屋材,束柳为薪,障之。天寒岁饥,捐俸鬻产,集千金以赈。民立报德
祠。移知商南县,适水灾,流民载道,因招收筑城,以工为赈。商南有城自此始。贫民赋不时纳,为捐赀代偿。收弃婴,立义塾,垦荒田,浚丹江,以便商旅。擢户部郎中。以筹办军需功,授山东分巡济东泰武临道。整纲饬纪,剔邮传之弊,修筑东昌九县
漕河堤岸。两署布政使。乞养归,年七十一卒。”
[1]32
其任临城知县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在任颇有作为,至康熙四十六年升任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济东道、济南观察使之职。其子宋志益任端州知府时(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九年间),宋广业辞官归隐,随子就养官署。由于他酷爱梅花,宋志益特地在官署内为其父辟设梅花书屋。宋广业经常邀志趣相投的同道中人,把杯畅饮,吟诗作对,成就《咏梅百首》组诗,后收入《兰皋诗抄》。其著作除诗文集《兰皋诗抄》外,还有《粤游记程》《罗浮山志会编》《惇行会
编》《葑水吟》[2]72等,多不传世。其中《罗浮山志会
编》二十二卷为世周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罗浮山志会编》,二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国朝宋广业撰。广业字澄溪,长洲人。康熙中官至山东济东道。后因其子志益为瑞州知府,就养官署。以罗浮为岭南胜地,而旧志简略,遂重为考订。网罗阙逸,计事增旧十之五。后来罗浮诸志,多以是
为蓝本云。”[3]2027书前有赵宏灿、杨琳、陈元龙、王朝
恩、武廷适、郑际恭等人的序及宋广业的自序。
宋广业个人诗文集《兰皋诗抄》共25卷,有清康
肇庆学院学报第41卷
熙间刻本。据其卷首陈元龙(1652—1736)《兰皋诗抄序》中有“澄溪年长予三岁”[3]71,及《崇明县志》“年七十一卒”,可推知宋广业生卒年为(1649—1720)。《咏梅百首》组诗收入《兰皋诗抄》卷二十二,“兰皋者,长洲之葑里,宋澄溪先生读书处也,”[2]73故名之。较之石刻文献,纸本多了些典故、注解的补充,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这些内容不适合刻于石面,当为收入文集时作者修正增加。“石本多写实,纸本重文采。……石本于刻石之际距创作情景近,多写第一感觉第一视觉,受客观情景影响巨,
作者……写景实,写情也实;而入纸本之时距创作之时情景较远,又增传远之想,故得主观揣摩多,因此一个作者将其诗文刻石后,入纸本文集前多会再度润,虽名家大家不能免”[4]。如第三首:
闻说顶湖(顶湖距端州城四十里)梅数点,上人折简报舒英(谓雪立和尚)。何当鼓棹灵山峡?玉骨冰姿向我迎。
第十首:
老梅独盛魏家兜(武林西地名),屈曲离奇花木稠。
隐约竹窗千树里,冰肌玉貌倚红楼(竹窗乃高江邨建)。
第十九首:
壁间题句出风尘,驿路栽花庾岭春(昔有英州司马幼女从父过庾岭,植梅三十株,间有题句)。香艳至今传韵事,往来能似此佳人。[2]216-217
一百首诗中三十六首有增补,括号内的字句即为纸本增补内容,主要是增补一些地理信息和文学典故。这种情况在其他作者那也经常出现。如阮元曾创作《隐山铭》及序,勒石于桂林隐山北牖洞口。其《揅经室集》中《桂林隐山铭·并序》却同碑刻序文略有不同,“主要是考虑文集预期的读者是有一定文学
素养的文人,因而提高了文字的修饰程度、思想性与可读性,……且读文集者未必能亲临其境,故略为补充隐山相关地理要素。”[5]
二、《咏梅百首》作者考论
宋广业《咏梅百首》有序跋(纸本有序无跋)细载此诗创作详情,其序云(见图1):
余性爱梅花,雅慕罗浮、庾岭之胜。葵已秋度岭,恨不逢花时,咫尺罗浮,又未能一往,梦想神驰,靡日不怏怏于中。乙未王正,腊尽春回,正当梅侯。闷坐一室,因忆梅花佳胜,遂成百咏,聊以抒写幽怀,非敢唐突仙葩也。[2]216
图1《咏梅百首》纸本
其跋云(见图2):
图2《咏梅百首》石刻拓本
是诗作于大清康熙乙未仲春,而端署梅花书屋适成,植梅正盛。与同志朱玉章、陆素安、李士端、周补臣、陈皇士、谢紫佑、朱丹书、陈树滋、廷望、顾企贤、陆正叔、徐育蕃、管书诚、杨仲高、霍璧章诸子觞咏其中,爰书百咏于壁,子益命工镌石。惟冀后之君子锡以和章,
不更增胜事欤。山左观察使长州
52
第1期王正刚等:宋广业《咏梅百首》作者考论及艺术探析
宋广业题并书。
序跋记载组诗产生的缘由、作者和时间,细考之却有前后不一致之处,序云“闷坐一室,因忆梅花佳胜,遂成百咏”,而跋曰“端署梅花书屋适成,植梅正盛。与同志朱玉章、陆素安、……诸子觞咏其中,爰书百咏于壁”。其不一致处有二,一是组诗是忆梅而作还是观梅有感;二是组诗是宋广业一人闷坐独创还是众人觞咏而成。结合序跋,细读百首梅花诗,应以石刻跋文的记载更接近历史真实。一是跋文是当时和组诗一起刻石,从时效性和真实性来说,比后来编入文集的序文要高。二是跋文承认“诸子觞咏其中,爰书百咏于壁”,又有“惟冀后之君子锡以和章,不更增胜事欤”句,既云“和章更增胜事”,可见当时是体和诗。三是文集有意不收跋文,有以序文“闷坐一室”“遂成百咏”引导读者之嫌。四是在组诗中,一些简单的典故意象多次出现,如隐士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为咏梅至佳,然而此等耳熟能详的典故,在组诗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分别为:林逋处士家何在?(第九首);几枝疏影助吟诗(第十四首);斜枝疏影出墙东(第二十五首);飞觞饮月摇疏影(第六十四首);横斜疏影出寒林(第六十九首);疏影横斜已足夸(第八十四首);斜枝疏影出林梢(第八十七首);梅鹤高风莫可攀”(第八十九首)。以宋广业之诗才,“才思泉涌,即席挥毫,日可得诗数十首。”[2]73当不至于在吟咏同一物时反复使用同一个简单的故实,而若有众人觞咏,兼之觞咏之人朱玉章、陆素安、李士端、周补臣等皆僚仆之辈,无甚文名,才可能出现此类情况。当然,宋广业能一日得诗数十首,又是众人的前辈,不管是学识还是地位都高于众人,这组诗大多由宋广业创作是无疑的,如开篇第一、二首即带有明显的个人历程烙印,第一首云:问梅消息近如何?尽说梅关十月多。
偏我来时花未放,驱车岭上漫经过。
第二首云:
罗浮咫尺若天涯,虚度芳辰两岁华。
试问绿衣今在否?凭高遥睇白云遮。[3]216
此均为宋广业亲身经历之事。第一首是作者经过庚岭来广东时的亲身经历。第二首虚忆罗浮山梅花。宋广业是康熙五十二年来广东,五十四年做《咏梅百首》,正好是“虚度芳辰两岁华”。罗浮梅花村现在是罗浮山著名历史文化景观,成名于传柳宗元所撰《龙城录》的赵师雄遇梅花仙的传说,《龙
城录》有《赵师雄醉憩梅花下》云:“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傍舍,见一女子淡妆素服,……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尔。”[6]此为罗浮梅花最早的文学源头,尽显神幻彩。后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刚到岭南就写下了著名的松风亭咏梅组诗。诗中有句云:“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麻姑过君急洒扫,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细品其词句、语意,与《
龙城录》吻合。诗下有“公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海东来,非尘埃间物也。’”[7]将《龙城录》中虚幻的翠鸟实证为岭南珍禽。宋广业曾编《罗浮山志会编》考证梅花村其地,其《梅花村说》云:“水帘洞口即梅花村,多梅树。……内有宋人所建松风亭及留丞相书堂,一名可赋庵,遗址犹存。”[8]中间省略部分照录《龙城录》赵师雄遇梅花仙一事。可见其对梅花村渊源之熟悉,那么,《龙城录》、松风亭咏梅和《咏梅百首》第二首都不约而同地用到“绿衣”这个典故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咏梅百首》组诗的艺术特点
咏梅的诗梅、兰、竹、菊以其傲、幽、坚、淡的品质并称四君子,梅又因其凌寒傲雪而和松、竹齐尊为岁寒三友,古人以梅花入诗词者不乏佳作,如鲍照《梅花落》,杜甫、张谓、齐己的《早梅》,李商隐的《忆梅》,陈亮、林逋的《梅花》,苏轼松风亭咏梅诗,陆游的《咏梅》,姜夔的《疏影》,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等。但多为孤篇佳作,以百篇组诗咏梅者不多见。宋广业《咏梅百首》组诗的艺术特点有以下方面。
(一)体制宏大,结构严密
全诗100首,400句,2800言,共用了21个韵部。组诗有一定的结构编排,按内容大至可分如下几部分:1.第一首到第十首为忆梅美景,为虚景,如“问梅消息近如何?尽说梅关十月多”“闻说顶湖梅数点”“
闻道梅花称最盛”。2.第十一首到第三十首
53
肇庆学院学报第41卷为赏梅盛况,写实景,如:“紫花紫蒂共朱梅,候节同
心却并开”“绛雪纷飞浑一,酡颜娇软醉霞巵”“东阁梅花香最幽”“松梅竞秀雪中看”“皎皎清姿凝翠篠”“一蒂偏能结两梅,双双常共长梅苔”;3.第三十一首至第四十九首因梅有感,借物抒怀,虚中带实,“退朝日丽九英梅,照耀词林彻上台”“琼枝铁干自天然,折线缠身最可怜。只为人情争妩媚,故教维系太拘挛。”“梅子黄时梅已熟,甜酸历尽益精神。曹溪指点非无谓,衣钵相传语自真。”“朔风谁不畏飘摇,独有梅花意转娇。劲骨凌嶒常不屈,寒光一片雪封条。”4.第五十、五十一、五十二首记载梅花、梅子的药食效用,实中见虚,在咏梅诗作中较为罕见,如“佳味偏宜六月天,摘来可口自流涎。”“药笼收藏次第开,甘酸风味佐尊罍。不须更觅金茎露,解得相如消渴来。”“晶盐浸渍暵成干,赛雪欺霜似粉团。爽口醒脾推第一,时当溽暑气犹寒。”5.五十三首以后为咏梅杂感,融古今虚实于一体,如“十花十友传端伯,三友尤能共岁寒。历尽风霜深结契,幽姿未许俗人看。”“梅向空庭有别香,孤芳暗引入迴廊。任他百和迷三径,肯逐东风上下狂?”“梅雨过时采摘新,不须遥望口生津。从容煮酒当闲话,海内英雄有几人?”就内容来看,因包罗万象,为众人所和的可能性为大。
(二)语言清新,意象丰瞻
孙致弥曾评价宋广业诗云:“志正以直,语和而平。盖举数十年之忧悲愉怿,以发其缠绵悱恻之思,非流连景物,以矜巧诡于一字一句之间者之为也。”[2]72语和而平,不巧诡于一字一句的评价一语中的。该组诗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古雅丰赡的意象,刻画了梅花傲世的品性,清雅的风韵。肇庆植梅由来以久,鼎湖山白云寺东侧庭院一株古梅,相传为禅宗六祖惠能高徒智常手植,有“千岁梅”之称。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惠能路经端州,曾植梅为记,宋至道二年(996年)智远和尚在六祖插梅地建庵,庵以梅名,示不忘先师也。珠江郑际泰曾云:“余惟端州山水,前人之题咏虽多,今得风雅如先生者,遍为题咏,其足增名山之,且为志乘光者,宁有量哉!”如其第五十至五十二首:
佳味偏宜六月天,摘来可口自流涎。
炎芳毒雾蒸人厉,玉润冰清映碧鲜。
药笼收藏次第开,甘酸风味佐尊罍。
不须更觅金茎露,解得相如消渴来。
晶盐浸渍暵成干,赛雪欺霜似粉团。
爽口醒脾推第一,时当溽暑气犹寒。[3]218
诗人别出心裁,以梅子入诗,在诗中不谈风花雪月,形风姿等形上的韵味,而直言味道药用,制作流程等形下的社会实际功用,极易流于欲俗。但作者用自然清新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向往。同时受岭南地理文化的影响,诗中出现许多的岭南人物原型、典故意象,第一首即以梅岭代大庾岭,第二首点明罗浮,后面陆续出现“鼎湖”“灵山峡”“岭峤”“曹溪”等地点,如引用张九龄、葛洪、屈大均、陈恭尹、张宋卿等岭南文化名人与梅花相关的传说典故。清朝“梅岗香雪”为肇庆十景之一,石刻内容都是依托建立在一定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之上,与存在的环境相依托而存在,墓碑铭志以墟墓为依托,学记以书院为依托,山水游记以山水为依托,亭台楼阁记以亭台为依托,功德碑以阎闾为依托等。这些被依托之物本是石刻内容的一部分,有利于读者对文字的把握与理解。如第九十三首:
不逐繁华性爱梅,翩翩公子占花魁。
万问广厦心甘弃,庄号梅花独自开。[2]220
宋绍兴丁丑年(公元1157年),博罗人张宋卿不负在罗浮山水帘洞读书的十年寒窗之苦,在礼部考试中得进士第一名,由于宋代礼部属尚书省,故又有省元之称。他是惠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省元,后官至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调任肇庆当郡守,为官清廉,颇得民心,病逝于肇庆任内。本诗指此事。
诗中又把自古至今、中原各地梅花典故意象化入其间,又如其十二首云:
馆娃宫里留芳径,汉代花飞点寿阳。
独笑销金罗幙外,花姬醉拥不知香。[3]216
短短几句融入数个与梅花相关的典故,以古雅丰赡的意象,刻画了梅花傲世的品性。馆娃官是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宫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以梅多而名。唐伯虎《江南行》云:梅子坠花茭孕笋,江南山郭朝晖静。残春鞋袜试东郭,绿池横浸红桥影。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官锁西施井。低头照井脱纱巾,惊看白发已如尘。而花飞点寿阳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
54
第1期王正刚等:宋广业《咏梅百首》作者考论及艺术探析
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粧是也。[9]”醉拥梅花的又何止是花姬,陆游《梅花绝句》三首即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诗人借梅花表现了岭南文化对中原文明的接纳和融合。又如第九十九首:采苹素性好栽梅,雅号梅精自睿裁。
试问太真承宠爱,曾邀一斛赐珠来。[3]221
史载梅妃,姓江名采薮,莆田人,敏慧能文,颇见宠于唐玄宗,性爱梅,所居之栏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时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后迁东宫,上以一斛珍珠赐之,不受,以诗付,使者上命乐府以新声度之。《梅妃传》云:唐玄宗以其性喜梅,赐名曰梅妃。颇受宠,后杨太真擅宠迁之上阳宫。上在花萼楼,适南方使者至,上念之,遂命封所献珍珠一斛密赐梅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10]
(三)感情真挚,托寄深远
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宋广业《咏梅百首》亦然。其诗中托寄之情陈元龙评之为“寄其忠爱孝友缠绵恺悌之情”[2]73。宋广业为陈元龙岳父之侄,长陈三岁,陈元龙称其为内兄,对其品行了如指掌。其先祖宋学朱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为御史时冒死弹劾权臣杨嗣昌,后“巡按山东,清兵攻济南急,闻警驰还,与布政使张秉文等分门死守,援兵不至,城陷死之”[11]。宋广业《兰皋诗钞》卷一《哭畴三季父》有“昔年王父殉大节,不啻天崩地维裂。我父于时尚幼龄,哭向齐城寻骸骨”[2]90句记其事。虽则明清易代,先祖之忠孝傲骨之气尚在。其第四十首云:“琼枝铁干自天然,折线缠身最可怜。只为人情争妩媚,故教维系太拘挛。”以白描的笔法,清新的语言,对世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至于铁干自然的梅花折线缠身。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刻划了梅花傲世的品性,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钳制人才,
使人人“争妩媚”,以至“太拘挛”,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全诗和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相得益彰,“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12]诗文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现实,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天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和傲世情怀。又如第八十二首:
好友无如范与陆,江南遥寄一枝春。
自怜去国三千里,回首长安有几人?
八十四首:
诗人托兴寄梅花,疏影横斜已足夸。
更有青丘高太史,美人高士句尤佳。[3]220
以范仲俺、陆游、高启的名士自况,微含托兴之意。此外,全诗一唱三叹,声韵和谐。随着诗情的起伏,韵部的转换,韵脚的变化,声情的交错,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反复回环,又变化莫测,音乐节奏感优美动人。这种诗情与韵律的变化,使文情与声情丝丝入扣,婉转谐美,艺术境界十分感人。
“如果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不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们因此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
文化心理等就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是被中外历史文化发展的诸多事实所一再证明了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13]中华民族与梅花有着特殊的情结,自古以来无论在文人雅士还是广大民众心里,梅花是中华民族、中国精神的象征,有着天然的民族本土文化的情结。不管是中原还是岭南,自古以来爱梅、喜梅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梅花也被刻画为清雅俊逸、高标不俗、凌寒傲骨的品性,只要梅花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对梅花审美欣赏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发生根本的改变,宋文业的《咏梅百首》自当永存于世人的生活和文化心理中。其自序“惟冀后之君子锡章以和,不更增胜事欤!”百年之后,今人冼铁生作《咏梅百首和章》和之,刻于《咏梅百首》之下。诗前有卢有年撰写的小序,全文如下:“辛卯(2011年)冬,遇胜缘拜识我市文坛前辈冼铁生老师,因出庆云寺咏梅百首邀和之,而慨然应允。师耄耋高年,不避三度中风之虞,欣然命笔,未逾旬日,刻苦成章。余不敏,愿学十三行笔意书之。冀能镌石嵌于庆云寺咏梅百首碑刻之下,效竽举云尔。范阳有年谨述缘起。”①三百年后有人来唱和宋广业之诗,为古诗更增盛事。
参考文献:
[1]曹炳麟.崇明县志:卷十一[M]//人物志.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9.
[2]宋广业.兰皋诗抄[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72册.上
①见肇庆庆云市大殿天井石壁碑刻。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