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
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学习古诗不仅要学习古诗的内容,还要挖掘诗中蕴含的哲理,以及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初步了解诗的意思,但对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无法把握。教师需要重点指导。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更、聒”等4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生字。
2.朗读理解诗词《长相思》,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朗读《长相思》,理解诗意。想象夜晚营地的壮观场景,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想象画面,试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词
1.诵读诗歌:《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2.复习检查:《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的作者分别是( )( )。两首诗的主要大意是________。
(1)《山居秋暝》——王维:通过描写山中的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希望远离尘俗、归隐山林的愿望。
(2)《枫桥夜泊》——张继,在这首诗中,诗人勾画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抒发了自己漂泊在外的愁苦寂寞之情。
3.了解诗词。
教师: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诗:追溯《诗经》,盛于唐代。诗自由取题。不合乐的为诗。
词:始于梁代,盛于宋朝。词必须有词牌名。词的基本特征是音乐性。
(二)随词识字
1.解诗题:《长相思》——词牌名。
(1)小知识: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等。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句。
(2)你还了解哪些词牌名?
2.走近作者:纳兰性德。
3.字词积累:榆、畔、更、聒。
4.认识多音字:更——gēng  gèng
5.重点字指导:
(1)榆:“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2)畔:注意“半”第二横长。
6.自主朗读:根据注释,在旁边批注你的理解。
①长相思:_____      ②榆关:_____
③那畔:_____      ④聒:_____
7.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以读悟意。
(1)仔细读读这首词的上阙,读完后有何感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意。)
(2)理解“程”“那畔”的含义。
程:(旅行的)道路;一段路
山渐青
那畔:关外。
(3)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理解意境:仔细读读这首词的下阙,说说你的体会
(1)明确“更”“乡心”“故园”表达的情感。
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乡心:思乡之心。
故园:故乡。
2)词意: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3.感悟想象:
(1)感悟诗句中的动态和静态。
动态跋山涉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静态辗转难眠:“夜深千帐灯。”
(2)通过环境对比表达作者的感情。
表现了行军生活的艰苦恶劣,使得作者更加思念家乡的幸福生活。
4.感悟主题:
(1)《长相思》中,诗人通过对远赴关外时一路所见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诵读,通过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四)课堂小结
1.对比阅读:明确借景抒情。
(五)素养提升
1.用“√”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guō  guā)噪      湖bàn  p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