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习俗、对联、诗句及祝福语春节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年、新岁,但⼝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初⼀,但⼀般⾄少要到正⽉⼗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
节是指从腊⽉的腊祭或腊⽉⼆⼗三或⼆⼗四的祭灶,⼀直到正⽉⼗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些少数民族都要举⾏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
族特⾊。受到中华⽂化的影响,属于汉字⽂化圈的⼀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们
在春节这⼀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和亲⼈团聚,表达对未来⼀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年⽣活的
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情感得以释放、⼼理诉求得以满⾜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年⼀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并称为中国四⼤传统节⽇。
春节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种说的是,古时候,有⼀种叫
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三⼗,便窜村挨户,觅⾷⼈⾁,残害⽣灵。有⼀个腊⽉三⼗晚
上,“年”到了⼀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赛⽜鞭⼦。“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逃。它窜到另⼀个村庄,⼜迎头望到了⼀家门⼝晒着件⼤红⾐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
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来到了⼀个村庄,朝⼀户⼈家门⾥⼀瞧,只见⾥⾯灯⽕辉煌,刺得
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了。⼈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部,以⽰风调⾬顺,五⾕丰登。由于⾕⽲⼀般都是⼀年⼀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四节⽓中的“⽴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亥⾰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初⼀改名为“春节”。
春节习俗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流传极⼴的习俗。传说到了腊⽉⼆⼗三,灶王爷便要升天,
向⽟皇⼤帝禀报这家⼈⼀年的善恶,⽟皇⼤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家在新的⼀年中应
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春节⽂化。
扫尘
  “⼆⼗四,扫尘⽇”。迎新⾸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扫除,北⽅称“扫房”,南⽅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春节⽂化。扫尘之⽇,全家上下齐动⼿,⽤⼼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们借助“尘”与“陈”的谐⾳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化从宋代开始盛⾏,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名“春帖”,是对联的⼀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们以桃⽊刻⼈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上,再简化为在桃
⽊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来源是春贴,古⼈在⽴春⽇多贴“宜春”⼆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副春联,以⽰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的颜⾊是红的,红⾊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都⽤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在我国,⼈们往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进⼊家门。许多地⽅还倒贴“福”字,利
⽤“倒”与“到”的谐⾳,寓意“福到了”。
除⼣守岁踩岁
  除⼣是指⼀年最后⼀天的晚上,与春节⾸尾相连,是“⼀夜连双岁,五更分⼆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的意思就是“⽉穷岁尽”,表⽰旧岁⾄此⽽除,来年另换新岁。除⼣之夜是年节的第⼀个⾼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外,全家⼈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秆粘上⽤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芝⿇开花节节⾼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压岁钱
  除⼣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说,即在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件事就是燃放爆⽵,以劈劈啪啪的爆⽵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的⼀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是⽤⽵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炬。因为我国南⽅盛产⽵⼦,这个习俗⾸先是从南⽅流⾏起来的。当⽵⼦燃烧时,⽵节⾥空⽓膨胀,引起⽵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的名称也由此得来。⼤约到了唐代,⼈们把⽕药装在⽵筒⾥点燃。宋代⼈们已经普遍使⽤内装⽕药的纸卷代替⽵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夜的团圆饭⼀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拜天地,⼆拜祖宗,三拜⾼堂。⼀般⼤年初⼀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南⼭。新年后给亲戚拜年,⼀般的规矩是初⼀拜本家、初⼆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与⼼的距离,增进了⼈与⼈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多数中国⼈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道⼠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们也要进⾹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项⽬,⽐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跷、跑旱船等。
观社⽕
  除了庙会,民间⾃演⾃娱的社⽕也是历史悠久的春节⽂化。社⽕源于古⽼的⼟地神与⽕神崇拜。社,即⼟地神;⽕,即⽕祖,是传说中的⽕神。在以农业⽂化著称的中国,⼟地是⼈们的⽴⾜之本,它为⼈类的⽣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是⼈们熟⾷和取暖之源,也是⼈类⽣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观念。古⽼的⼟地与⽕的崇拜,产⽣了祭祀社与⽕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称盘长结,每⼀个结都是从头到尾⽤⼀根红绳编结⽽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字,⼈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们⽤这种⽅法除了记住⽣产和⽣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息,外形⼜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体现中国⼈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古⾹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氛。
春节对联
上联:⼀年四季⾏好运;
下联:⼋⽅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年好运随春到;
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
横批:吉星⾼照
上联:⼀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进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
下联:万⽔千⼭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天增岁⽉⼈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春节诗句
元⽇
爆⽵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不求见⾯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草写桃符。
新年作
乡⼼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居⼈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年。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去堂堂。
末路惊风⾬,穷边饱雪霜。
辞旧迎新的诗句命随年欲尽,⾝与世俱忘。
⽆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祝福语
祝你⼀帆风顺,⼆龙腾飞,三⽺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顺,七星⾼照,⼋⽅来财,九九同⼼,⼗全⼗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
新春到来喜事多,合家团圆幸福多;⼼情愉快朋友多,⾝体健康快乐多;⼀切顺利福⽓多,新年吉祥⽣意多;祝您好事多!多!多!
新年到、新春到、有成绩、别骄傲、失败过、齐努⼒、开⼤炮、好运⽓、天上掉、同分享、⼤家笑。天天好运道,⽇⽇福星照。
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带着财运,拽着吉祥,迈⼊新春,快乐度过每⼀天!
⼀年四季季季平平安安,⼀年⼗⼆个⽉⽉⽉健健康康,⼀年五⼗⼆周周周精精彩彩,⼀年三百六⼗五天天天快快乐乐。祝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