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歌流派及发展简介
中国诗歌,自“三百篇”、楚辞、汉魏六朝至唐代,各种形式都很完备。在文言的范围内,几千年创造的文体已尽无遗。元明清时期,感时恨别、寄赠唱和、借景抒情、天人感应、五言七言、比兴对仗等内容和手法难出新意。特别是晚清,盛行拟古的形式主义诗风。不少诗人模仿着古人的语言和意境,无病呻吟,专讲音韵格律、卖弄生涩典故,使诗歌远离时代人生,艺术上无甚新意,严重阻碍着诗歌的发展。
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中国文学开始与西欧、日本文学接触,以梁启超、黄遵宪等为代表发起“诗界革命运动”,主张“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理论,仍没能摆脱旧诗的束缚。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
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
○胡适的《尝试集》(现当代诗歌
1920年3月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新诗。俞平伯的《冬夜》(1922年出版)是继《尝试集》、《女神》(
1921年8月出版)之后的第三部个人诗集。
○代表作: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代表:
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天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主要代表作:
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
《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
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
《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象征主义诗派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其主张:
“诗不是为了说明,诗是值得表现的”,表现的题材领域是生、死、病、残、梦、幻、爱、欲,追求的风格是“幽深、晦涩和含蓄”,即“从意象的联结、企图完成诗的使命”。中国象征诗
派的开创者是李金发。代表作《弃妇》。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其代表是:
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番草、废名、侯汝华、金克木、李白凤、林庚、玲君、路易士、吴奔星、辛笛、徐迟、孙毓棠、南星等。代表作:
《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派此派因诗歌团体而得名。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杨骚、蒲风等。
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捉住现实”是其宗旨。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王亚平、温流、关露、石灵、田间、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窦隐夫等。代表作:
《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蒲风)。
七月诗派由《七月》杂志(
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诗人,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天蓝、彭燕郊、邹荻帆、庄涌、杜谷、贺敬之、胡征、化铁、艾青、田间等人。代表作:
《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
晋察冀诗派因地区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区产党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交界地区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末,“抗战文艺工作团”、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学员和西北战地服务团先后从延安到这里。西战团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方冰等到人的战地社于
1939年1月创办了诗刊《诗建设》,抗大学员丹辉等人成立了“铁流社”,
1939年3月创办了诗刊《诗战线》。以战地社和铁流社为中心,形成了晋察冀诗派。
41年7月3日,成立了晋察冀诗会,田间任主席,邵子南、魏巍、陈辉为执委。会员有沙可夫、杨朔、方冰、王炜等30于人。
九叶诗派四十年代的现代诗派。这个流派主要成员有九位(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是、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郑敏、杭约赫),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中心形成一个以现代主义为特的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此后,人们便称他们为“九叶诗派”。代表作《布谷》(辛笛)、《冬日黄昏桥上》(陈敬容)、《挖煤工人》(唐祈)、《噩梦》(杭约赫)、《春天》(郑敏)。
民歌叙事体诗潮四十年代,解放区出现了一批民歌体长篇叙事诗。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和《圈套》、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和《野女儿》、田间的《赶车传》、李冰的《赵巧儿》等。这些诗篇的出现,表现了延安整风后形成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潮。
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新生活的颂歌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新中国的成立,新的生活的开始,使诗人们意气风发,兴会无前。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艾青的《我想念祖国》、朱子奇《我漫步在天安们广场上》、王莘的《歌唱祖国》等,都有是建国初期的优秀诗篇,其中激荡着澎湃的诗情,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50年代中期以后,新生活的颂歌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以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一是以李季的《玉门诗抄》、李瑛的《花的原野》、邵燕祥的《到远方去》、公刘的《在北方》、张永枚的《骑马挂走天下》、雁翼的《大巴山的早晨》、梁上泉的《喧闹的高原》、傅仇的《告别林场》、严辰的《在同一片云彩下》、阮章竞的《新塞外行》、戈壁舟的《把路修上天》、张志民的《西行剪影》、巴·布贝赫的《生命的礼花》、饶阶巴桑的《草原集》、铁衣甫江的《祖国礼赞》,以及郭小川的《厦门风姿》、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为代表的生活抒情诗。这些诗篇多侧面地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描绘出日新月异的神州风采和生活风貌,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新生活的一片真情。
○重要诗人及代表作:
闻捷《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等;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乡村大道》、《昆仑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放声歌唱》等。
后一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写诗权利的诗人重返诗坛,写下了“归来的歌”,以重新焕发创作生命力的一批力作,在新时期诗坛上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这些力作,或抒发个
人命运与民族苦难的深沉之思,或表达对生活的挚爱真情,都显示了历尽磨难后的深刻智慧和成熟豪情。如绿原的《人之诗》、曾卓的《老水手的歌》、牛汉的《华南虎》、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公刘的《沉思》、邵燕祥的《不要废墟》、流沙河的《太阳》,成就较突出的要数艾青,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给乌兰诺娃》、《维出纳》、《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