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时期):“三突出”是“”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思想的阵地》一文中,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这一术语最初叫“三个突出”,是由参加京剧改革的于会泳根据“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概括出的“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三突出”的创作原则首先是一种人物形象的关系法则,也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到极致的产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革命样板戏”的理论核心。“三突出”实际上是阶级斗争哲学在文艺上的表现,意味着设置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人物脸谱。
2.八个样板戏:即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中被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的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是当时革
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自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样板戏人物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
3.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主办。
4.三个崛起:谢冕把朦胧诗与“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相联系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认为是新的美学原则,还有诗人徐敬亚发表《崛起的诗——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更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一篇宣言,它从内容到形式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这三篇文章被概括 为“三个崛起”。
5.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小说是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潮流,主要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现当代诗歌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等。干预生活小说敢于直面现实,其作品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大胆揭示社
会弊端的作品,如王蒙和刘宾雁的作品;一方面则是表现家庭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如宗璞和邓友梅的作品。
6.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伤痕小说是经历了“”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小说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对苦难直接揭露并引发为潮流。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7.归来者诗歌:P302
在新时期,诗歌响亮奏响了春天的号角,而手执号角生动吹走的诗人中,便有一大批在灾难岁月不同程度受过政治冤屈后重返诗坛的诗人,这些将新时期诗歌引向最初繁荣的诗人被称为“归来者”诗人,如艾青、牛汉、曾卓等。而他们创作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和祖国的前程及
人民的命运,但在主旨意绪和诗歌立场上,弃绝廉价的歌颂,轻浮的乐观,虚伪的理想主义,而以自己和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为诗歌底,进行凝重思考和深沉求索,从而使诗情变得厚重深刻起来。而这些诗歌,多是如实的显示现实、描摹现实而不是掩盖现实粉饰现实,并是作者吸取了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后的创作,所以这些诗歌呈现出来新的风貌,便是“归来者”诗歌。
二.填空:
1.《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它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新中国战争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作品歌颂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同时也试图揭示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源,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对历史人物积极的正面描写,在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到后,作品遭受“停止销售”“停止借阅”乃至“立即封存,就地销毁”的命运(全知视角、纪实与虚相结合、革命的乐观主义)。
2.1989年新写实小说大联展:《钟山》在1989年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瞩目。在卷首语中,《钟山》指出:“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
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被归入到这一名目下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王朔、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黄蓓佳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多以中篇和短篇小说为主。
3.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的根》正式亮出了寻根文学的旗帜,文章明确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和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里之源,如儒、释、道。寻根意识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活古代文化遗风,寻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4.杨沫的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英华之歌》、《芳菲之歌》。
5.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哪些四次大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思想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反右斗争。
6.关于《红岩》:《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十七年”小说中发行量最大、社会反响最强烈的作品之一。小说出版后又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红岩》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部将革命思想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述展现出革命斗争和革命精神的史诗魅力。小说塑造了众多的革命者像。
7.新生代诗有哪些诗人?
划为三大块:后朦胧诗、后现代诗、女性诗人。“后朦胧诗人”最初用来泛指北岛、舒婷,但随着诗歌的分流,后朦胧诗人特指抵抗世俗,超越现实……这批诗人主要以海子、骆一禾(乌托邦写作)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知识分子写作)等。“后现代诗”由若干个民间诗歌社团汇成,蓝马、韩东、周伦佑(非非派与他们派)于坚、伊沙(民间写作)李亚伟等。“女性诗人”翟永明、伊蕾、唐亚平。
8.赵树理解放后的小说:主要有《锻炼锻炼》(想重温问题小说的套路)《老定额》、《互作鉴定》、《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献给劳动与实干的充满深情的赞美诗)等短篇及中篇小说《卖烟叶》。《登记》宣传当时刚颁布的新婚姻法。1955年在杂志上连载长篇
小说《三里湾》。
三.选择题:
1.刘心武小说: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中篇《如意》、短篇《爱情的位置》。
2.茹志鹃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百合花》。
3.张承志小说:《绿夜》、长篇《金牧场》、中篇《黑骏马》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
4.王安忆小说: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等。《小鲍庄》《大刘庄》80年代中期着力于文化人性的探索。探索性的三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荒山之恋》,90年代后叙事,以《叔叔的故事》为代表性转折,以《纪实与虚构》铺展开来。《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海派文学的传人”
5.余华小说:中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莫言称余华“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梦魇般的作品,把一个疯子推到叙事中心)《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界黑暗人性丑恶原本信息释放出来。暴力血腥美学作品之一)、《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第一部长篇,原题《呼喊与细雨》,成长题材)《活着》《许三观记》(转型,90年代创作长篇,重返现实,叙事晓畅)。
6.苏童小说: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具有新历史主义小说典型特征)。
7.刘震云小说:从《塔铺》(写在高考恢复后,一批青年农民进补习班)、《新兵连》(为期三个月的训练生活中,一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本来固有的农民心态和环境的冲突,表现农民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开始,连续写作了《头人》、《单位》(在纪实下融入象征超现实黑幽默等表现手法)、《一地鸡毛》(小林的故事由单位转入家庭,细节,白描手法)、《官场》《官人》(不再关注细节,而是用心勾勒出一张张勾心斗角的官人脸谱)
8.时期小说:“路线”小说《虹南作战史》(三结合创作方式)《征途》《前夕》《较量》,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第一课》《金钟长鸣》1973年再版《牛田洋》皆为路线小
说标本;浩然:《金光大道》(农村历史,最为广泛的影响)、姚雪垠《李自成》;手抄本小说,张扬《第二次握手》《公开的情书》、北岛《波动》(内心独白,复调式叙述方式)、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宗教)、《九级浪》《逃亡》。
9.新写实作家: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王朔、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黄蓓佳等作家。
四.简答题
1.关于莫言小说 
莫言小说特:
1.选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一直都是莫言的偏爱。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运用儿童视角,视角的叙事方式是最多的《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檀香刑》中的赵小甲,《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梦境与》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
2.想象,是莫言写作艺术的又一大特。
3.“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 一起,熔成一炉,烩为一锅,揉成一团, 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
“立体时空小说”莫言的中篇《爆炸》就算是一部。
4.除此之外,莫言小说还大胆试验“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以及“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
关于《红高粱》见选读P191.192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和其他短篇小说《高粱酒》、《狗道》《高梁殡》《狗皮》《奇死》组合成长篇小说称为《红高粱家族》。莫言小说有与众不同的写法,突出写人的“感觉”——记忆中的感觉和现实中的感觉。
  《红高粱》在新时期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题材取向和叙事艺术对其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红高粱》在题材内容上,属于抗日战争题材的历史小说,最大特点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主体化和心灵化,二是创作主体在重写历史时表现的有悖于传统的新的历史感知和历史价值观以及新的审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