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作者:田兆臣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09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和组织特点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德国社会民主党指导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德国社会民主党一直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工人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该党仍然以工人阶级政党自居,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其党纲的理论基础。二战后,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经历党内长期争论后于1959年通过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该纲领主张世界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表示坚持自由、公正、互助的价值观,同时公开声明:“社会民主党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
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表示要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民主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主党在联邦德国政党政治结构中政治地位的起落,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用《哥德斯堡纲领》已经无法解释。德国社会民主党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理论反思与政策创新,1989年通过了《柏林纲领》,在《柏林纲领》中,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中性化和多元化,从而使社会民主党更加兼容并蓄。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结构
        德国社会民主党充分利用了其组织特点,不断扩大党的众基础,加强党的领导与基层党员的联系。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结构分为联邦、区、分区、基层支部等。最基层的组织单位称为支部,目前有大约12500个支部。支部的核心是党员大会,所有党员都有表决权。由党员大会推选出一个主席团。支部以上分别是350个分区组织、20个区组织和联邦代表大会,其党代会相应选举本级的党领导。此外,社会民主党还有一个由各个区不记名投票选出的110名代表以及来自议会党团、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州政府和欧洲议会的咨询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称为小党代会。社会民主党党员有权参加地方组织的党员全体大会,有权提交申请(所有的125
00个支部均可提议召开联邦党代会)以及选举地方组织的主席团和参加分区党代会的代表。另有一个仲裁委员会,负责党纪诉讼程序,在出现争议时对党章进行解释以及对选举异议程序作出决定。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启示
        1.党的理论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任何一种理论或事业,如果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潮流密切联系起来,符合时代的要求。从1949年举行的战后联邦德国第一次大选起的三次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均以失败而告终。选举失败使德国社会民主党认识到战后德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及时改变党的纲领和政策,改善自己的政治形象,才能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重新执掌政权。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因此应运而生。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及社会民主党在联邦德国政党政治结构中政治地位的起落,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用哥德斯堡纲领已经无法解释。德国社会民主党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理论反思与政策创新,1989年通过了《柏林纲领》。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也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造的过程。没有党对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步入新世纪,开始向新的战略目标奋进的历史关头,我们党更应切准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纲领和政策。纲领是党的旗帜,是引领众前进的方向,是基于现实基础的政治理想。纲领的调整与修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契合。我党既要避免固步自封、囿于教条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理想主义,又要切忌坠入庸俗实用主义的泥潭。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执政党的生机与活力。
        2.要扩大党的众基础,增加政党认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执政模式是以竞选和组阁为中心的,竞选获胜从而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是政党执政的唯一途径。而要赢得选举,就必须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增加政党认同,争取尽可能多的众支持。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德国的阶级、阶层和利益体重新分化组合。传统产业工人大幅度减少,社会民主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严重削弱。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德国社会民主党对
自己的理论、政策和组织进行了深刻的调整,邀请从雇员、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科技人员直至企业家等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同时,德国社会民主党还针对不同兴趣的非党众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党外组织,吸引众靠近该党,从而扩大党的生存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没有阶级基础,无以立党;没有社会基础,党就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这一点不会变。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的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众基础,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协调社会均衡发展。能否抓住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国富民安,这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因素。德国社会民主党抓住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正如《哥德斯堡纲领》所指出的那样:“社会民主党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断增长的富裕,使所有人公正地分享国民经济的成果,享受一种没有使人丧失尊严的依附性和不受剥削的自由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德国陷入深刻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危机。于是,德国社会民主党调整了策略,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以确保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努力使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坚持兼顾国家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研究21世纪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在充分认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依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发展党内民主方面的有益启示
        1.实施党的组织运行机制民主化改革,保障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组织是党的力量所在,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党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非常注重党的组织运行机制的民主化改革,并通过借助党内的民主化改革来激发党内生活和党组织的活力与吸引力。在政党政治过程中,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和广泛的政治参与,可以有效地调动和激发普通党员的强烈的党内认同感。德国社会民主党认为,讨论党的纲领的过程比最终出台的新纲领更加重要,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澄清认识的过程。
       
        2.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伴随着整个党的建设尤其是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探索,是在漫长的政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推进的,很多措施也是长时间摸索和积淀下来的。我们党要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循序渐进,统筹安排,坚持常抓不懈历史的教训,建立长效机制,整体推进,特别要注意对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扬弃和超越。
        3.要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员权利的保障机制。党内民主是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和保持政党活力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建立党员权利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教训
       
        ()必须顺应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洞察和掌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党的纲领和政策,以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
        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它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前后持续了100多年的时间。社会民主党最终之所以演变为改良党,是由德国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当今德国社会确实不存在革命的条件,却具备了充分进行社会改良并能够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条件。社会民主党之所以发展演变为人民党,是因为在议会民主制条件
,一个政党要想上台执政,就必须取得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而仅仅依靠工人阶级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要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只能将自己的定位从工人党转向人民党,让所有认可自己纲领的人成为党员、支持者和选民。
        ()必须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妥善解决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着力协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受挫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主观原因是:
        1.没有尽快扭转德国经济停滞的局面。德国曾是12个老欧盟国家中3个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近些年来经济一直停滞不前。1998年施罗德就是因为有统一总理美誉的科尔发展经济不力而在大选中获胜的。在2002年德国大选时,施罗德在经济方面的不佳业绩,使其连任岌岌可危。当时,由于施罗德强硬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在东德发生水灾时又亲赴灾区慰问,赢得了多数选民的好感,从而得以连任。连任以来,社会民主党企图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经济停滞状况,但事与愿违,经济状况依然未见好转,经济增长缓慢,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区域优势不断丧失。
        2.没有解决好失业问题。施罗德政府是以解决前任科尔政府长期未能解决的失业问题为使命而上台的,他曾讥讽科尔是失业总理。当时德国的失业人数已经超过400万。但是,四年后,失业人数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2002年大选时,选民还比较宽容,使施罗德幸运地以微弱多数得以连任。连任后,施罗德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社会经济改革,但依然未能奏效,2005年初,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了520万。于是,选民便把气撒在社会民主党身上,使红绿联盟在各州的选举频频受挫,尤其是北威州,使社会民主党丢掉了39年的执政权,由此改变了德国的政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