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科学社会主义 和平演变 斯大林模式
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法制和党的集体领导,使苏联政治生活开始发生一定变化 。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成就不大,但毕竟打开 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第二个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领域主要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其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缺乏主权,过多使用
行政手段管理企业 、企业职工不关心经济效益等问题 。新经济体制在试行和推广初期,职得了显成果,苏联经济实力翻了一番。当然,新经济体制也未完全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探刻矛盾,它所规定的两个基本措施即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用经济杠杆都没有很好贯彻执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发展减速甚至停滞。政治领域,修改了赫鲁晓夫 “2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理论,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专政机关,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使其执政时期政局较为稳定,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过于保守,没有触动30年代形成的僵化模式。
第三个时期是戈尔巴乔夫改革。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执政,加速经济改革进程,一度扭转勃列日涅夫后期经济下滑状况,但其短暂改革随着他的去世而结束,其继任者契尔年科改革势头大为减弱,经济又陷人困境,1985年年轻一代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一步深化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到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陷于困境,转而强化政治休制,其政治改革措施有改进人民代表苏维埃工作,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改组国家机构,精简一些部门加强法律基础,坚持司法民主,首次提出苏联正处于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90年代初又实行政治多元化,承认多党制,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直接导致苏联势的进一步恶化乃至解体。
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在的50年代亦已开始,以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为代表,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南斯拉夫自治制度在经济上的特征有:采取社会所有制形式取代国家所有制,工人成为企业主体,国家只对企业进行监督实行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突出市场机制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运用商品价值规律。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有:实行代表团制原则,公民在基层组织中选出代表团,再由代表团选代表参加议会,代表团成员资格一旦被人民取消,也就失去了议会代表资格;南共不再作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直接领导者,而转为“引导”废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工作方式废除中央集权,下放权力,缩小国家职能。捷克斯洛伐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是扩大企业权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实行工人 自治与民主管理,提倡生产和贸易组织多样化,取消外贸垄断等。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有: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党政分离;实现政治体制多元化,倡导政协原则,确保公民权力和自由。其改革因苏联出兵干涉而夭折。其他东欧各国的改革,也都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并具有反苏联控制的性质,因此都受到苏联干涉而中断。70年代以后东欧经济普遍下降,虽然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仍在继续,但终未取得明显成绩。
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苏联东欧剧变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全面地分析与苏联东欧剧变有关的一切因素,探讨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又要分析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出其中的根本原因。从方法论上讲,后一点更为重要。正如同志指出的:“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苏联作为有70多年历史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的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未能被摧垮,却在已经有相当实力情况下,自己把自己搞垮了。东欧八国社会主义也顷刻间瓦解了。为什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九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变化呢?搞清苏东剧变的真正原因,对于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东剧变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重大挫折,其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下面侧重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的教训
(一)苏东剧变的外因
苏东剧变,是在当代世界历史条件的大环境中发生的,因此外部原因对它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苏联在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体系的比较和竞赛中,没有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较大的差距,因而一方面在外部受到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在内部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曾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这种体制并没有随时代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完善和提高,反而日益僵化、失灵和无效。偏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治经济政策一如既往;政治体制也日益封闭、衰落,失去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左右苏东国家舆论导向,煽动反社会主义情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各种手段中,非常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二是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利用“人权”来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历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策略。在东欧各国政局动荡时,西方各国更是公
开地、直接地进行政治干预,不仅向各国反对派提供物资和经费,而且还派出顾问进行指导和咨询。一些西方政要甚至亲临反对派的竞选集会,帮助拉选票,扶持反对派上台执政。
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无疑对苏联和东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促使其剧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低估这种作用、丧失应有的警惕是极其错误的。但是,过高估计“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甚至把它看成是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也是片面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因素再强大,内部不出问题,“和平演变”战略也是不能得逞。因此分析苏东剧变要着重从内部原因。
(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内因
从内因看,是指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1)苏联社会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困难,实际上已潜伏着危机和自我否定的因素,尤其是历史上的错误和体制上的弊端严重制约和妨碍了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长期以来对于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认识是超前
的,导致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方针、政策和措施脱离实际,速度超快,结果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损失。
(2)在改革传统体制的过程中,遇到了日益尖锐的新问题,没有到社会之一进一步发展的正确途径和有效形式。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苏东社会的主导情绪向右偏转。
(3)苏东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造成人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动摇了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他们希望通过“体制”迅速过上西方的富裕生活。因此,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
可见,引起苏东剧变的主要内因,可以说是80年代后期停滞、零增长或负增长导致的结果。另外,执政党的腐败、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也是剧变的重要原因。
除内外因外,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所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导因。应该看到,苏联长期积累下来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尽管积重难返,如果在改革、调整中执行正确
的路线和有效的方针政策,还是可以逐步解决和克服的。但不幸的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改革中桌布推行错误的方针路线。他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取消了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在政治体制方面引进了西方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体制方面要求实行私有化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从而诱发了苏联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中国改革既借鉴了苏东经济改革的成功做法也吸取了其经济政治改革的教训,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回顾苏东剧变的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政府犯了先“左”后“右”的错误,最后葬送了社会主义。长期以来,苏东各国以教条主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恩格
斯等经典论述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和论断当作不可更改的教条,把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当作唯一的模式,不准或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期不克服“左”的错误,很容易滋生“右”的东西。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浪潮中,苏东各国由长期“左”,转向“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个人巴乔夫从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全盘地、机械地照搬西方模式,其教训是惨痛的。因此,吸取苏东各国的教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首要任务。
(二)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惨痛教训之一,就是它们的改革方向不对头。它们的改革不是为了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而是取消、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它们的改革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而是放弃了社会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首要之点就是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就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按照这一特殊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的方针政策。我们知道,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要铲除封建主义遗产,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展自身的生产力,而不能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更不能急于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苏联模式的失败正由于背离了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就是要明确不发达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要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大力改革,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对传统过渡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大力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对传统的文化专制主义进行大力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从上而下废除各种官僚特权,真正贯彻1871年巴黎公社所创办的公职人员的普选制和底薪制;要以民族平等、尊重各民族权益、团结互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原则来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只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就必能使社会主义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