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标志是共产党(工人党或劳动党)执政,而且往往是采用一党制或一党专政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一党制或一党专政制,且是共产党(工人党或劳动党)执政,因此在世界上又被称为“共产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民族独立浪潮中,除部分国家走上苏式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独立国家也曾宣布自己是某种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总共约有50多个。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往往具有民族主义或宗教的彩,如:“国大党社会主义”、“纲领党社会主义”、“复兴党社会主义”、“佛教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乌贾马(村社)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桑地诺社会主义”等。
1989年到1991年间,苏联和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政党纷纷失去政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急剧减少,也令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空前的危机。因此使得剩余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分裂,以朝鲜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实行过去的方针政策,以中国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朝鲜、古巴、越南、老挝。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和建设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产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苏联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列宁时期
正如19世纪40年代落后的德国人可能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文化落后的封建专制的俄国,也不可能产生这种理论,这种理论只能从外部移植过来。列宁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是全盘继承并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原理的。他指出,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不能设想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就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的财产,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社会主义就是阶级的消灭。工农之间还有阶级差别的社会,既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个成员完成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根据这张证书,从消费品的社会储存中领取相当数量的产品,等等。直到临逝世之前不久口授《论合作制》一文时,他虽然肯定了合作制在苏俄条件下,
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合作制的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他同时也指出,有了合作制,“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也就是说,他还是把合作制
当作一种能够保证俄国广大农村,从而也是整个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最有效的形式。
二、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指的是从1924年列宁逝世至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时期。列宁逝世后的最初阶段,即1927年以前,联共在社会主义理论上,在经济政策,经济体制上,基本上沿用了列宁晚年制订的一套。但是,后来不久,就在建设道路和目标这个方面都发生了大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一“快”,二“低”。“快”就是与列宁晚年的想法相反,要求大大加快过渡的速度,迅速消灭一切资本主义因素和小生产。“低”,就是使社会主义目标与消灭阶级差别等脱钩,降低建成社会主义的要求。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实行的是第一个转变,接着实行第二个转变。
应当指出,斯大林毕竟是一位直接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苏联社会发展作出超越阶段和脱离客观实际的估计与工作部署的同时,他不能不感受到某些实际生活的呼声。因此,他在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后遗著中,并非从抽象的社会主义出发,而是从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并非从“完全的”社会主义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保留商品生产、货币流通和利用价
值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是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的。
三、斯大林身后
斯大林逝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权力过渡,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主要领导人。赫鲁晓夫虽然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但接受系统教育和层层擢升都在斯大林时期。这使他不由自主地受到斯大林思想、理论的强烈影响。他又是一个由于追随斯大林反对布哈林等人的“右倾”而起家的政治人物,这一点无疑也给他以后的思维方式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出身矿工家庭,当过近10年工人,在斯大林逝世前长期担任地方党的领导工作,接触下层机会较多,因而,这又使他体察民情、社情较多。这两方面的因素,可能是他当政之后,在理论上、政策上表现出双重性格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上台之时,整个苏联党和国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除南共外),都还深陷在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浓重气氛之中。赫鲁晓夫首先公开举起了解放思想,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大旗,这就为社会主义各国冲破斯大林时期形成,以后又在不同程度上被照搬到其他国家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在苏共历史和整个国际共产史上,是有重大历史功绩的。
苏联的解体是在复杂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但苏联的灭亡并非标志着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许多有识之士在对苏联破灭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后,对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完善。同时,这对各共产主义国家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教训,它使得各个共产主义国家不得不对自己现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西方的和平演变进行重新审视。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同志的带领下,在苏联的破灭还没有先兆的时候,就带领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对仿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充分的辩论,并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及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能够顶住各方压力,抵制住西方的和平演变,维护民族团结,不能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和有先见之明的。
古巴社会主义
古巴从1959年革命胜利至今已历时50年。1961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以来, 古巴立足自己独特的国情,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古巴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目前世界上只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等方面,中国与古巴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但这两个国家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斗了约半个世纪。
古巴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相比有许多共性。
(一)坚持公有制。
(二)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政治体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三)把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四)把改革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手段。
同时,古巴社会主义与中国还有很大的差异。
(一)古巴社会主义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就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古巴似乎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古巴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古巴不搞市场经济。
(三)两国改革的成效不尽相同。
(四)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不同。当代中国,腐败现象在广度上已经腐蚀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当代中国对反腐败的关注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腐败不仅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了及其恶劣的政治影响,还逐渐扩大,社会各界皆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而且还对人民众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判断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冲击,社会公平感、正义感受到了威胁,严重败坏了我国的国际声誉。腐败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反腐败是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和社会任务。事实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会出现腐败。
在社会主义国家,腐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古巴的反腐倡廉工作是较为出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改革初期中国的国情。并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缩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古巴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此其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不太突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古巴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应该为古巴特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古巴应该借鉴中国的经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古巴没有众上访。可见,在加快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应该向古巴学习,使和谐社会具有真正的内涵。此外,在反腐倡廉方面,中国也应该努力学习古巴。
朝鲜社会主义
朝鲜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以“主体思想”作为朝鲜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于1930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中国东北卡伦举行的朝鲜革命者参加的共产主义青年同盟和反帝青年同盟领导干部会议上由金日成做的《朝鲜革命前的道路》报告,从而初步的形成了朝鲜主体思想。而现在所谓的“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上的主题,政治上的自主,
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也可用两句话概括: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领袖是人民的主体。
和中国一样,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虽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但其实际指导意义与情况却不同。朝鲜在所有制结构上,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公有制一种,如果实行其他所有制形式,就会侵害社会主义所有制,摧毁社会主义思想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会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职。而在中国则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与我国国情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它有利于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朝鲜在经济建设上是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朝鲜领导人都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性,认为离开计划,经济就无法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有计划的发展。朝鲜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计划要实行“一元化”与“细部话”,反对市场经济。
在贸易改革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朝鲜可以说是经济的一块处女地,长期以来朝鲜几乎都是实施经济“闭关锁国”政策,迫于国内外的各种压力,朝鲜政府逐步实行经济开发政策,设立自由经济贸易区、加工和贸易保税区与经济特区。这点就像中国在清朝经历闭关锁国之后,在二十一世纪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在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
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而朝鲜则是在2009年12月15日,金正日总书记在观察与中俄接壤的罗先时曾做出重要指示,必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开拓市场。这些都显示了朝鲜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心。虽然说朝鲜的经济还处于世界经济的末端,朝鲜的经济改革道路还需要在艰难中继续探索前进,但是我们始终是肯定朝鲜的经济改革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特社会主义与朝鲜社会主义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朝鲜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无论当前今后,朝鲜社会主义发展都面临许困难,社会主义改革的障碍依然存在,但朝鲜党和人民已经决心探索符合朝鲜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方面,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是朝鲜改革的榜样,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 具有鲜明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它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活力和生机,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造。
越南社会主义
越南在1976年实现了统一,完全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此,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建设。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六大,阮文灵出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改革开放比我国晚了4年。而在改革之前,越南实行的30年的计划经济政策,束缚了越南的经济发展。
历史的教训
越南从百废待兴到革新开放,到如今的繁盛,具有不少可让我国借鉴的经验,可归纳为,坚持以党建为中心,坚持改革与国情结合,且拿来主义的借鉴国外经验促进革新。
首先,越南在六大的自我反省后,提出的改革思路都结合其国情进行,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