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解析:把握时间信息“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故选A项。
答案:A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
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众的结合。”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
A.废除实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A.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 B.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
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等市场因素发展经济,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目的,C项不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内涵。
答案:B
5.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
A.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
答案:B
6.20世纪20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果
解析:20世纪2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
7.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 项。 A、C、D三项均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
答案:B
8.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这主要是因为苏联 ( )
A.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
B.迫切需要西方的援助
C.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
D.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
解析:苏联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苏联模式能够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内容,排除;B项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的意思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剧和深化有利于苏联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
答案:C
10.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 代 | 1925—1927年 | 1928—1932年 | 1933—1937年 |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 7 527 | 7 360 | 7 290 |
A.苏联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925年到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自1928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大力发展重工业,由此导致苏联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C项。A、B两项属于自然条件,D项在时间上不符。
答案:C
1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历史的教训.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材料中斯大林认为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C项正确。A、D两项侧重于工业化,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2.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从材料来看,农庄发放物质报酬的周期缩短,农民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1953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不可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早在1929年就已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A
13.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从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苏联模式,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1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