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妍 张 伟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5期
    王 妍 张 伟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通过谐音与延伸两种主要方式,将各种动物因素融入网络社交话语之中,让原本普通的表达形式附上鲜明的动物形象,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并传达出更深层的情感。“动物化”网络社交语言所构建的新型表达体系显现出来的治愈性与和谐性,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取向与个性心理,是其在大信息时代下走红的诱因。
      关键词:网络语言 动物化 社交 谐音 延伸
      在现今的网络社交平台中,年轻人的社交话语模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动物化”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以各式各样的图文形式出现在表达体系之中,使传达出来的信息与感情具体化,并逐渐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表达体系。最早与动物相关的网络用语有“虾米”“神马”“猴赛雷”等等,现阶段的网络社交语言中涌现出更多的动物形象,从“狗带”到“锦鲤”,“蟹蟹”到“冲鸭”,它们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貌,是动物化网络社交语言的重要体现。
      一.“动物化”社交语言的表现
      “动物化”社交语言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利用动物词语的谐音,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代,对原有词义进行润并赋予更浓厚纯挚的表达情感。二是利用动物词语的延伸意义,即在动物词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再度创造利用。
      1.谐音
      谐音,利用文字同音的条件,以相同或相近读音的字来代替本字,是汉语表达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也是网络社交动物语的主要产生原因与表现方式。谐音增强了言语的趣味性,能有效传达信息和感情。在网络社交平台中,除了汉语本身的谐音替换,还有根据外来语发音规律而产生的谐音动物语。
      (1)汉汉谐音
      网络社交动物语的谐音,绝大部分是汉语间的替代,即汉汉谐音。用动物名代替相同或相近读音的汉字,只取代原字的字形,原有的表达在融入了动物形象之后,将原本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动化。例如:
      “冲鸭!”“今天也要元气满满鸭!”“今天也要加油鸭!”
      鸭,是一种常见的游禽。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被年轻人们使用为“呀”和“压”的同音替换。这组谐音词的使用主要是由“冲鸭”带动起来的。“冲鸭”起源于一张唐老鸭的表情包,表情包中唐老鸭握拳高举,一副鼓舞人向前冲的样子。“冲呀”本是一句鼓舞人们在困境中继续向前进的加油口号,把“呀”换成“鸭”后,在原意没有改变的基础上,还附上了鸭憨厚可爱的形象,在传达干劲与力量的同时还流露出一丝诙谐与呆萌感。在这之后,便延伸出了后面的“元气满满鸭”“加油鸭”“好饿鸭”等等以语气词“呀”结尾的句子,甚至还代替了“压”,产出了“鸭力”。[1]这更是利用了鸭的形象,将现代年轻人的焦虑与烦恼借动物的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2)英汉谐音
      除了汉汉谐音,网络社交动物语中还有一部分是根据英文单词的发音进行谐音的,即英汉谐音。用汉语中的动物名代替英语中相同或相近读音的表达,同样形变意不变。以谐音动物词“汉语同化”英文单词这种趣味性的表达符合网民们追求个性的心态。例如:
      “满满的干活分享,谢谢!我马!”“收藏夹新增一员,马了就是做了。”
      “马”是英文“mark”(标记,收藏)的谐音。当网友们发现一些需要的资料或有帮助的资源,在加入收藏夹的同时,转发评论一句“马”以明确表示资源的有益性并且间接对作者表示感谢。一开始网友们都还是以“mark”为留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输入的便捷,便忽略了尾音,直接选择了与开头音节相似读音
的“马”为代替,如今已被广泛地使用。
      谐音,本就是创作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手段。在网友的奇思妙想下,网络谐音词一直在不断壮大扩充着,随即就有了一系列的动物谐音词,并掀起了动物化社交语言的热潮。这些动物谐音词源于大众生活,通俗生动,既满足了网友们需要的诙谐调侃,又让他们可以回归稚嫩可爱,随时卖萌。
      2.词义延伸
      网络社交动物话语另一部分则是从动物词原有的意义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这些动物词在网络社交的发展中,通过隐喻的手法,拥有了新的语义与语用规则,展现出新时代网络世界的流行特征与年轻人的语言观念。这些原本就为人熟知的动物词凭借全新的语义被人们用于描写与叙述,显示出网络时代语言的活力与多样性。
      这部分网络社交动物话语从原有的动物词而来,带着原有的词性和全新的词义在网络交流世界大放异彩。动物词皆为名词,故这些网络社交动物话语也都为名词,它们的全新词义离不开本义,使用时多为隐喻表达。例如:
      “超级锦鲤,转发这条微博,所有礼物都归你。”“转发这条锦鲤,好运连连,惊喜不断!”
      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它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它变成了运气极好的人
的代名词。支付宝曾经开展过一个抽奖活动,奖品的丰厚程度让人难以想象,因此这位中奖的幸运儿也被称为“中国锦鲤”。此后“锦鲤”也被看成是“好运”的象征。每当考试、面试或各种大事来临,总能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看到网民们发布、转发锦鲤图或超级幸运儿的图片,以此慰藉自我,憧憬美好未来。
      还有一部分动物词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产生了新的词义,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本为名词的动物词变成形容词,被用作修饰成分。例如:
      “这蛇皮操作我真的服了。”“这个节目的新赛制太蛇皮了。”
      此“蛇皮”,并非蛇的皮肤表膜,而是对不满事物的吐槽。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电子游戏英雄联盟主播PDD的语录“蛇皮走位”,是指游戏中玩家为躲避敌方攻击而左右移动形成的“S”形轨迹,形容玩家走位风骚,操作灵活。之后随着其他领域的网友的使用,渐渐就留下了“蛇皮”二字,原本只针对灵活走位的表达也逐步变成了一句吐槽,网友们在游戏不顺或者对一些安排不满意的情况下使用。“蛇皮”作为一个有固定指向的名词,在网友们的交流下,变成了形容词。放在“走位”前充当修饰语,还是与蛇的行动轨迹相关的,但之后涵盖的不满之意则是在因敌人一次又一次利用“蛇皮走位”逃脱而感到愤怒的情况下产生的。
      词义延伸是词保持能产性的动力。动物词历经时代更迭,浓缩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发展至今,已成
带动物的词语为网络语言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们的形象特点不断被挖掘,展现出不一般的风采样貌。
      二.“动物化”社交语言的效果
      “动物化”社交语言在网络上大放异彩,其效果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力。
      1.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网络中的“动物化”社交语言,是凭借着动物鲜明的形象进行交流的,直白死板的文字加入鲜活的动物元素后,对人们造成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文本的表达不论对于发言者还是接收者,都是超出字面意思的。比如“犬系男友”“猫系女友”“猪猪女孩”,它们都是借助狗、猫、猪的实际形象来生产视觉文本的。这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视觉的直观体验,也使交流沟通更加有趣。
      网络社交中的动物化社交语言也是依靠语境发生重构实现的。符号必须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而且它还能够“脱语境化”和“再语境化”。[2]动物化话语的图像生成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意象的转换。网络社会中最常见的就是对经典的卡通动物形象二次加工,加入新的内涵意义,然后投入新的网络社交语境中使用。比如“加油鸭”的热潮,就是凭借经典的唐老鸭形象而掀起的,借用了经典的文化形象并且再语境化,重新建构了新的话语意义。[3]网络社交的语境不断重构社交话语,促进网络社会的情感交流。
      2.丰富的情感表达力
      网络社交中的“动物化”话语作为人类生活交流的产物,不管是从语言形式来看,还是视觉文本来看,都区别于一般的表达体系,所以它有自己独特的受众体和交流文化。除了产生视觉效果,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动物化”网络社交话语区分了不同的使用体。“动物化”社交话语与表情包是在动物形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文本话语形式和图像。由于图文话语形式的生产方式不一样,再加上不同体的文化差异,编码与解码也产生了偏差,因此对体的身份进行了区分。在网络社交中,年轻网民使用动物词汇“马”“蟹”“豹”来替代传统的“吗”“谢”“爆”,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者来时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就使得愿意使用的人和不愿意使用的人产生了分化,同类体之间相互认同,不同体之间相互排斥。同类体交流顺畅进而情感更深厚,不同体交流受阻导致情感淡薄。
      “动物化”网络社交话语反映了新生代网民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心理。“动物化”话语以各种图文形式在网络社交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新生代网民交往重要话语形式。表情包的建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物体重新进行排序和语境重组来传达新的意义”[4]。青年体利用“动物化”社交语言来对抗主流文化、彰显个性,也是表达个人情感诉求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自古以来,动物就与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言与文字的出现帮助人们记录下动物的外形、行为习惯等特征,随之保留的还有人们对动物的认知与联想。发展至今,这些认知都有了新的诠释,为广大网络用户所用。网络社交语言的动物化为互联网用户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大大地丰富了网络交流体系。这些借助动物形象来传递信息的表达形式,既能使话语形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表达丰富的情感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宝.以“鸭”换“呀”的语言表现及其特点和优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2]朱盛兰.网络社交中“动物”话语的视觉生产与情感结构[J].视听,2019(08).
      [3]周雷.网络流行语“X鸭”微探[J].汉字文化,2019(13).
      [4]张宁.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现代传播,2016(09).
     
      项目:广东省2017年度本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汉语国际教育特专业(粤教高函[2017]214号)。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