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注]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时李林甫、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诗的一、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也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句写鸿雁,中间三至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最后又以鸿雁结束。
(2)对点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初发太城①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
注①太城:成都。②社:古代指土地神,也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的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安心离去及对田翁的嘱托与祝福,并让田翁们不要挂念他。
(2)对点题请赏析尾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到了人生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对点题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 日①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2)对点题“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对点题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 嘏①
杜若②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③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④。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邈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2)对点题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
专题突破练18 古代诗歌阅读
(技巧语言题)
1.(1)D 解析A项,“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错误。本诗中,“孤鸿”是高傲不的鸟,象征诗人自己,所以后六句指的是孤鸿的感受,也可指诗人自己的感受,而非孤鸿的经历。B项,“
诗的一、二句……也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错误。“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一方面说明官场险恶,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C项,有关重阳节的诗“‘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错误。“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是沿用了《离骚》香草美人的写法,以外表的华美象征品质的高洁。
(2)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孤鸿自喻,以孤鸿的失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②以孤鸿翱翔苍穹与双翠鸟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之流的警告,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③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不慕权贵、看淡名利的情感。
2.(1)D 解析D项,“全诗以华丽优美的语言”错误,全诗的语言特点是质朴无华。
(2)①此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②“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田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③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百姓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或:此联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诗人通过描写田野中渠水潺潺的情景和想象未来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景象,拓展了艺术时空,表达了对成都百姓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3.(1)C 解析C项对诗歌最后两句的含意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写西亭是隐居的好地方,何必去寻蓬莱山。这样写意在突出西亭环境优美,而不是要劝说杨颖士。
(2)①“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的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4.(1)C 解析C项,“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错误,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2)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②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霜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1)A 解析A项,“穷”并非生活的贫苦,而是境遇的困窘。“居穷道不穷”,指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2)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
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6.(1)D 解析D项错误。尾联“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万里春流绕钓矶”,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2)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雨雪霏霏”之风霜;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