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胡骞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6
        摘要: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经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比于语文其他内容,其文化传达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解为传播者和把关人——教师媒介受传者和反馈者——学生三大部分,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影响着教学内容的质量;媒介起着桥梁作用,传达媒介和反馈媒介的使用关系着教学中两端的互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其兴趣和积极性以及诗词素质都影响着诗词教学效率。
        关键词:传播学;诗词;教学;问题
        在当前国内政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語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占比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如诗词讲解过程中无人听讲等。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以及作为中间人的媒介都存在着
若干问题。
        诗词文化传达整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三大部分:作为受传者的教师、媒介(包括信息)、作为受传者的学生及其反馈。这三部分是文化传达过程中重要的三个环节,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教学的有机整体,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一、起主导作用的传播者和把关人——教师
        作为文化传达过程中的传播者,语文老师也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和把关人,承担着教学的主要责任和掌握着教学媒介的主动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音曾提出把关人理论,认为传播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地传播。由于语文老师的个人好恶和价值观,文化传达过程中信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偏重。除此之外,老师的素质和其所使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体系都会对其生产的教学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三偏,即语文老师存在感偏低,语文课分量偏轻,诗词教学环节偏弱。这些问题的产生,跟作为教学中心的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作为教学过程主导者的老师不能免于责咎,自然要首当其冲。
        (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诗词教学成为短板
        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一方面,学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普遍偏高,大部分学生的满意程度为45(五分制)。另一方面,教师对自我的评价也呈现出比较满意的状态。经过对比分析,还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和老师的学历和所教年级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所以地区之间教师的知识素养也会有差距。
        根据调查的资料不难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年级也存在差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经过深入访谈可以看到诗词教学环节仍是大部分教师的短板。
        (二)教学方式的无趣,且趋向应试化和片面化
        虽然存在少数课堂生动活泼的老师,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成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大多数老师的课堂积极性并不高,课堂上多是枯燥乏味的纯粹知识讲解。
        除此之外,现阶段教学中的应试意识越来越强,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应试意识越强。作
为教学过程中的把关人,教师所传达的诗词信息越来越趋向应试化和片面化,诗词教学将信息简单化、标签化处理,造成单一片面的理解。教学方法主要以背诵为主,忽略了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文化素养的提升,缺乏对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引导。
        (三)教学体系
        1.缺少文学史梳理,不利于系统性学习
        文学史的梳理对于学习诗词开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诗词纵横方向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效率。但是,经调查问卷统计,仅有8%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过文学史的讲解梳理。根据与学生的深入访谈,学生大多反映老师对于文学史的梳理只是简单地提及,而并未作更多或更深的讲解。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诗词环节相对薄弱
        经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短,与诗词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料少,很难在课堂上对古诗词文化进行大量讲解,正是因为语文课分量偏轻,所以导致语文老师存在感偏低,最终导致诗词教学环节偏弱。
        由于语文课本身提分慢、提分难的特点,加上数学等其他科目的排挤,语文课该有时间一减再减,最终形成语文课堂没人学语文、语文课上做其他科目作业的普遍现状。
        二、起桥梁作用的中间人”——媒介
        媒介具有广泛含义,麦克卢汉在《媒介理解:论人的延伸》中也指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所以作为传播者的教师所采用的上课形式、教材和课外活动及其所附带的信息等都可以归为媒介范围。媒介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桥梁,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性工具。所以,媒介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既是教师传达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媒介。
        目前,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达也应该提高一个维度,而不是停滞在传统媒体的时代里苟延残喘。当前诗词教学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媒介使用方面严重滞后,导致学生无论在被动接受教学信息还是主动搜寻相关资料都受到限制。
        (一)传达媒介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
        传达媒介是作为传播者的学校和教师主动传播的媒介,主要以上课形式、教材和课外活
动为主。
        1.上课形式
        经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了解,目前绝大多数的老师上课以多媒体和板书上课讲解为主,据深入调查了解,虽然较多的老师选择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课,但这多数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开讲的公开课。
        2.教材
        目前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教材中诗词数量以及诗词涵盖面都比较少,不利于学生的诗词文化积累。除此之外,诗词的碎片化分布也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的诗词学习。
        3.课外活动:
        老师的诗低年级在课外活动方面呈现出比较良好的积极状态,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和学习压力的增大,课外活动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消极的趋势。经深入访谈,有学生表示其参加的文学社团对诗词也很少涉及,平时也只是举办一些有关诗词或其他传统文化的演讲、手抄报或者征文比赛等活动。
        (二)反馈媒介过少且不灵活
        反馈媒介是指以考试试卷等形式来检验学生能力和接受其反馈信息的媒介。
        当前学生进行反馈的媒介主要以考试试卷为主,老师也主要通过考试来获知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目前试卷考题最大的问题是严重缺乏灵活性,题目设置过于死板,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反饋媒介目前比较少,基本以考查和考试的形式存在,并且试卷设置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课堂的内容和教师和学生学习诗词的方向。
        除此之外,自我反馈的途径也受到各种限制。中学普遍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尤其是高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明令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入校。学校一刀切的规定虽然很好地减轻了手机对学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诗词和进行反馈的途径。
        三、起主体作用的受传者和反馈者——学生
        作为受传者的学生,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其对教学信息的需求方向应该是教师上课的导航。可是在传播过程中,作为受传者的学生往往成为教学忽视的一个角。我们在看到学生在传播过程中处于接收信息的角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学生还是一个反馈者。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如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而造成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即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以及诗词方面整体素质不高。
        (一)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1.无法满足提高成绩的需要
        一方面,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结果显示,74.3%的中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吁声不断高涨,再加上教材中传统文化比重的上升趋势,绝大多数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但是从整体上看,学生在诗词方面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也不高,只是少数学生真正喜爱诗词,绝大多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接触诗词。调查数据显示,58.86%的中学生接触诗词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明知道诗词的重要性,对诗词表现出的兴趣和积极性却呈现出偏低状态。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传者接触媒介及其信息是有某种动机的,或者说接触
的媒介和信息是可以满足受传者的某种需求。换而言之,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其提高学习成绩的需求,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现实所打击,主动性的逐渐失去让教学效率不断降低。
        2.传播中处于被动地位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也就是站在作为受传者的学生的立场上,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原因不仅是无法满足成绩的需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少被人发现:媒介选择的主动权一直以来都是牢牢掌握在学校和老师手中,学生在传播中的被动地位从未改变。
        比如课程的安排设置、教材中的内容设置、课堂上诗词的讲解,学生对之只能被迫全部接受。学生所受信息只是传播者所认为应该传播的,而学生内心真正所需要的信息并不能及时和完整地被学生所接收。如此一来二去,学生逐渐对语文诗词失去兴趣,老师也对诗词教学失去动力,最终形成一个诗词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诗词方面整体素质不高
        1.原生家庭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在诗词方面整体素质不高,内部差距偏大,呈现出马太效应的趋势,知识鸿沟不断拉大。有的学生连要求背诵的诗词还记不熟,而有的学生却能够积累课外诗词甚至自己作诗。
        由于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家庭的经济能力和文化氛围不尽相同,学生们之间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知识结构都会产生很大的区别。经调查,有的学生在家里就曾经受到过父母长辈的诗词教育,而有的学生只是到了学校才接触诗词。除此之外,少部分家长对其子女会有诗词方面的学习要求。但从整体看,这只占少数,由此可见,目前学生诗词整体水平和原生家庭有着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