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逝》悲剧的原因
《伤逝》写的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议思想的影响下,勇敢地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经过斗争,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开始。他们不仅分离,而且从什么地方来又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在客观上,涓生和子君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为,既不容于家庭,又不容于社会。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是他们生活的社会沉滞、腐朽,封建的仁义道德容不下他们的叛逆。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如节烈、孝道等都是吃人的东西,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自由,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
就是叛逆者,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封建伦理道德。
爱情悲剧数千年来,封建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就是和他们为敌。涓生的失业,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地破坏社会风气。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都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可见封建家庭礼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反对得多么激烈。
二、主观上,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是一个悲剧。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怯弱、自私、不负责任的。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而涓生后来却只当做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他们相爱的时候,涓
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在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他们同居后,在锅碗瓢盆的真实生活中,涓生不满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这样的生活似乎与涓生想象的全然不同,其实就现实来说,这只是婚姻的必然,是家庭生活的前提,可见涓生同居之前并没有细想过,这更加突出他的草率和不负责任。“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哪里去呢?”这体现了他的自私,他在回到家中“领略冰冷的颜”,在意识到子君“很带些恐怖的神”时,难道他没有想过,他的出走只会让子君更痛苦。那么子君呢,那个抛弃一切跟他走的女人呢?她又往哪里去?涓生最后却用“所谓的真话”把她推向地狱。“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这重担也便真的“压”死了子君,毁灭了涓生赎罪的机会,完全破灭了他们的爱情。
相比之下,子君的爱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执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爱情。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子君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直到面对涓生热烈的追求,她果断地舍弃家人,将整个社会抛在身后,毅然地跟着涓生。这些都塑造了她的“新女性”形象。但是,她结婚之后把自己锁在小家庭的牢笼里,以为
已经到达了幸福的彼岸,可以不进步了。渐渐地,子君只知道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当涓生为了生活,抛弃一切,对子君说“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子君“脸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她生命中唯一的精神支柱“爱”没有了,子君顿时变成一个无助的、可怜的女人。由于她性格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子君和涓生借助“五四”大潮,以极大勇气冲破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家庭。然而婚后,涓生终日奔波于生计,子君向家庭妇女方向发展,激情之后的隔膜,社会旧势力的打击,使他们的爱情只留下了无尽的悔恨和悲哀。
总之,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由充满封建礼教彩的社会现实和他们自身的性格造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