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当朱丽叶醒
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 《孟姜女》、 《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但他们的爱情被父母的反对、马家的势力以及官官相护的现实因素所阻扰,最终,自由恋爱的两人在“祭坟化蝶”一幕中追求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爱情是幸福的渊源,通过比照,两部作品都是为爱情而展开,分别反映了男女主人公为自由爱情而不懈努力追求的精神,可以说两部作品都是以对爱情的自由向往为主线,从而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共同点。
二、两部作品都表现出悲喜交融,起伏跌宕的特点
《罗》剧在第一幕中首先揭示了悲剧发生的原因,格调沉重。第二幕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见钟情、互诉衷肠之后便立即举办了婚礼,气氛由悲转喜,节奏欢快,充满了热情与甜蜜的
彩。接下来的几幕又将气氛转向了悲的一面。刚刚新婚的罗密欧被迫杀了朱丽叶的堂哥提伯尔特,被放逐城外,两人生死别离。同时,朱丽叶的父母逼迫她答应贵族帕里斯的求婚,朱丽叶处于进退两难之中。这时神父巧施计策,给朱丽叶带来生机,又出现了一丝喜剧彩,正当读者期许欢欣鼓舞的结局时,结果又以两人的死去而抹上了浓烈的悲剧彩。最终有着世仇的双方父母在一旁的神父缓慢的陈述之中,为两位年轻人动人爱情所感动,终于冰释前嫌,并修建了两座铜像来纪念这对恋人,悲情中又透露出一丝“喜”的愿望。《梁》剧一开始描写了聪明伶俐的祝英台为了能外出读书,假扮算命先生骗过了老父的眼睛,让其不得不答应她女扮男装去读书的情节,充满了喜剧彩。求学途中邂逅会稽书生梁山伯,与其义结金兰,从此两人同窗三年,情深意重。三年期间,木讷的梁山伯不知英台乃女子,喜剧彩充斥其中。后英台因故返乡,依依不舍的十‘八相送之中,英台沿途指物位喻,借景传情,而梁山伯却不解其意,英台只得谎称家有九妹,愿与为媒。可是山伯未能如期而至,后知悉英台为女儿身之后,英台已被家父许配给马文才为妻。楼台一会中,悲痛的两人立下盟誓: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此时悲剧彩愈为浓烈,最后山伯病亡,英台惊闻噩耗,意决以身殉情,祭坟化蝶,从此相依相伴,在人间翩翩起舞。实现了两人的死要同穴的诺言。整个故事从喜到悲,再由悲到喜。悲喜交加,情节跌宕,成为两部作品的第三个相似点。然而由于中
爱情悲剧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两部作品又在自身样式和所反映的爱情伦理思想上有很大不同。
三、从作品的样式与写作的背景来看两部作品的差异
《罗》,它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莎士比皿根据布鲁克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哀史》并且参照了许多关于这对青年男女的不幸故事和传说而写成的一部早期悲剧,因此它基本属于个体文人创作。《罗》剧是一出五幕话剧,是由莎士比亚改编的一部伟大的戏剧,它自十九世纪以来开始在世界流行,这段凄美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另外由于它是作者年轻时的创作,所以整个戏剧都充满青春的气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纯真自然,不加掩饰,它反抗着所有的异己力量。他们爱得纯粹,爱得直接,爱得自然,丝毫不考虑其它因素。而《梁祝》的创作属于全民众的集体创作。它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据有些文献记载,它最初也是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
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郧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日义妇冢。”(见翟灏《通俗篇》《白仁甫祝英台剧》条所引)由此可以看出统治阶级曾经还将此当作礼教宣传的工具。梁祝传说尽管在口头传播中添加了诸如“化蝶”等生动的情节,但核心的情节还是主要由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以及祭坟化蝶组成。《梁祝》传说并没有类似莎士比亚这样的文人进行专门的艺术创作,一直都主要以口头传承的形式流传于世,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
四、从悲剧的原因来看中西悲剧的不同侧重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不顾家族的世仇,私自结合,但是又因为人物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这反映了中西悲剧在情节构思上的不同。西方悲剧通常强调情节的偶然性及个人原因造成的后果,而中国悲剧似乎更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社会势力的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偶然性的见面,随即一见钟情,迅速陷入爱河并秘密结婚,接着罗密欧又在很偶然的
情况下出手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导致两人的家族阻力扩大化,之后意外事件又导致了罗密欧没有及时收到信,误以为爱妻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拔剑自杀。命运如此捉弄人,使得两个年轻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先后追随死神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本人性格的急躁冲动也不无关系。可以说,这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正如,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再的人”。在《罗》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而在《梁祝》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梁祝的自由爱情本来就为当时整个社会不容,加上牢固的封建家长专制和封建婚姻思想,甚至连男女主人公自身的表现也从某种程度上在遵从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制度。比如祝英台在面对父母之命时的沉默遵从,梁山伯得知心上人许配给他人后的空留遗憾。两个人的自由爱情最终在人间没有实现,只得“化蝶”在另一个世界相爱。有先进思想的弱势力量与封建思想的强势势力之间的对抗最终以弱势一方的死去收场,这其实也是是一种社会悲剧。
五、从作品呈现的社会心态来看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
莎士比亚曾言: “我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就是‘爱’。我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罗》正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1]罗密欧与朱丽叶追求爱情是出于爱欲,其余任何阻碍成分都被抛弃。他们追求与自我的爱恋,道德和自我的选择中,他们都毫无疑问地选择了自我。在西方文化当中,个体具有独立性,人是整个伦理的主体,此外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相信原罪说,因此尽管爱情如此轰轰烈烈,但骨子里并不相信真的能看到希望。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为了心中的爱情奉献出青春生命,并且这种生命悲剧反而使得爱的力量得以升腾,《梁祝》既是民众的集体创作,自然会呈现出来当时的社会心态,正如朱光潜在谈及文学作品这种创作情况时所说的:“这种文学作品最能表现一个全社会的人生观感。”[2]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来看,儒家的伦理道德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梁祝》所体现的爱情内敛、婉约、无奈,“它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持中不仅作为道德的尺度,而且作为社会和万物的本源和价值标准。达到中和境界的主要途径是内在修养、以寡欲、尽心和养性的‘身心收敛’来达到目的”。[3]难怪民间流传的《梁祝》也只能是如此。对爱情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可有越轨之举。在这种伦理价值观的导向下,梁山伯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愚钝、懦弱也就不难理解。他无力去反抗“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他完全是整个礼教社会的
附属和牺牲品。祝英台身上的确具有一定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从她女扮男装去求学、吊孝哭灵中便可见一斑。但是她并没有完全摆脱“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训言。当梁山伯和祝英台执意去追求心中的爱时,他们这种叛道离经的行为和札法常规构成了对抗,最后又被这种封建伦理观念所吞噬。“因为悲剧的故事,总是要表现生活中最为严肃的斗争,常以死亡来加强斗争的严肃性,借以引起观众(或听众)的怜悯与
恐惧的感情,从而使郁闷的感情获得健康的宣泄。”[4]这也是梁祝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之处i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罗》和《粱》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试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异同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根据我国流传于东晋年间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演绎了梁祝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且,由其改编的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已成为享誉世界艺苑的杰作,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是英国戏剧大师莎翁根据意大利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品,剧中也歌颂了同样的主题——爱情,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双双殉情,其情可感,其状可悲。历年来<梁祝>和《罗朱》被誉为爱情的楷模,情侣的颂歌,受到了不少人士的关注,他们大多是从这两部剧的人物性格特征、悲剧结尾的意义以及悲剧的根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的,讴歌了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封建伦理枷锁、大胆追求个人美满爱情的悲壮故事。本文拟从中西悲剧的差异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两部剧本,剖析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中西悲剧的相同点
(一)在主题上都追求一种严肃性这种严肃性与喜剧轻松的风格相比,更显得庄重、沉重。《梁祝>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与梁山伯同窗三载,山伯居然不知道她是个女儿身。分别之际荚台利用比目鱼、鸳鸯戏水、金童玉女、月下老人等意象几经暗示,山伯还是像只呆头鹅一样不解其中意,这种愚钝、傻乎乎的憨相让人啼笑皆非。聪明机灵的丫鬟银心和憨厚老实的书童四九也演绎了许多逸闻趣事,让观众沐浴在欢快的氛围中。<罗朱)中充满了许多
比喻意象的唱词;朱丽叶之父凯普莱特在家里举行舞会对来宾说:“足趾上不生茧子的小太太们要跟你们跳一区舞呢。”还有朱丽叶的奶妈那个小人物,说话虽颠三倒四,老朽迂腐,但不乏风趣与幽默的表演让观众在紧。张、悲壮的氛围中偷偷地乐上一乐,偶尔笑出一两声,但与喜剧轻松的风格相比,悲剧更显得庄重、严肃、沉重。
(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的主题是靠情节的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这与喜剧的情节结构是不一样的。‘梁祝>中从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英台抗婚、楼台相会、绝望殉情到双双化蝶;<罗朱>中从二人一见钟情、热烈相恋、秘密结婚、流放外地、服药假死、服毒殉情到两家和解,故事的主题是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梁祝》的结局“化蝶”和<罗朱>的结局“血染墓穴”并不就此结束,而是引发观众去思考更多的闯题。
(三)在道德观念上都追求一种认同感
<梁祝>中的主人公山伯老实厚道,与人友善,勤奋好学。英台聪颖伶俐,恪守妇道,虽对山
伯爱慕有加,但并未挑明自己的身份。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临行前,她在庭院里亲手栽了一棵树,并起誓自己一定能保持贞洁,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家里的树就要枯萎。实际上她是带着一份“保证书”外出求学的。“十八里相送”英台敞开千百年来女子重锁紧闭的心扉,呼唤着对方心灵的共鸣,但她也只是借物喻人,拐弯抹角地含蓄暗示,性格上虽有些叛逆,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在其身上更甚一筹,确切地说,她只是封建婚姻制度不彻底的叛逆者;当山伯发现英台的女儿身并已许配给马家时悲痛欲绝,但他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不顾一切地去争取,而是无可奈何地抹沼离去,从此卧床不起,他只等英台这个救命良方,而英台并没有给他送去“良方”,只是在绝望中慢慢等待。假如英台不顾一切地与山伯私奔,这将会大大有损女主^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正是这种敢于追求真爱,又有不彻底的叛逆性使祝英台成为完美的道德形象的化身,使悲剧显得更悲。但从悲剧根源的角度看,他们自身的弱点也该对他们的悲剧负起一定的责任。在西方的悲剧中,每一部悲剧都蕴涵着理想的、成功的因素和内质,这些因素甚至附在悲剧情节的全过程中。<罗朱》的主人公罗密欧英俊洒脱,朱丽叶美貌多情,两人一见倾心,当得知对方是仇人家的孩子时,二人都愿意抛弃自己的姓氏追随爱情。他们敢于冲破世仇的樊牢倾心相爱,最后由于阴差阳错愿望未遂,双双殉情,二人的鲜血换来了两大世仇家族的和解,这是人文主义者的胜利。从悲剧外在的情节结局来看,
中西戏剧似乎不同,但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看,两者却是一致的,都是要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因此。中西戏剧在道德认同上、在对悲剧的深层理解上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