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十一、《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语法现象,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章大意,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难点: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的手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入
    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到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军事天才,李存勖,骁勇善战,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称帝仅四年,便身死国灭,这又是为什么呢?北宋文宗欧阳修以史学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锐、文学家的生动为我们解读了这一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倡导者。其实欧阳修更是一位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曾官至参知政事,曾与人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题解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补充: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补充:《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滕王阁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书序。
    三、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了解“李存勖”
    庄宗李存勖[xù]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四、梳理文意,问题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立论)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
知之矣。
    重点字词:①理:道理    ②岂:难道    ③人事:古今异义,文中为,人力所能做到的事
    ④原:推究  ⑤(之)所以:……的原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段内容理解:文章开篇立论,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反问句式,铿锵有力,引人深思)意思是,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作者在没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础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进一步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教训作为论据。作为议论文,开篇即明确中心论点,并且把观点事例也扼要概括出来,可谓言简意赅,章法井然。
    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思考,“呜呼”这一感叹词起笔,有何深意?
    明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五代十国时期,
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论皆以“呜呼”开篇。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
    2、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滕王阁序教案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紧承上文,引述庄宗得天下的史实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重点字词:①矢:箭  ②立:统治者确立即位  ③约为:订立盟约,结为  ④遗恨:遗憾,古今异义
    ⑤其:语气词,表祈使,一定  ⑥乃:你,你的  ⑦从事:官名,泛指属官;  ⑧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补充:“太牢”,即牛羊猪全备。  ⑨盛以锦囊:状语后置,“以锦囊盛”。  ⑩及:等到
    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第二段内容理解:这一层讲晋王,即庄宗的父亲——的三桩遗恨,他在临死前留给庄宗三支箭,让其完成遗愿。相对于第一段的简洁,第二段近乎小说家语,用“世言”二字起笔,即正史中未见记录,彰显了史学家的严谨。在“三遗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个仇人,他们分别是:①朱温。曾与朱温联合剿灭黄巢军,后朱温多次意图杀害,二人结怨越来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对峙争霸数十年。②刘仁恭。文中所写“吾所立”是指刘仁恭借兵马夺取幽州,后刘仁恭与反目,归附于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
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③契丹人,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原与结盟夹击朱温,后来却撕毁盟约,与朱温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