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
、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激情导课
  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
  学生自主探究
  预设生成:
  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2)平面布局:建筑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
  (4)斗拱作用
  (5)举折举架作用
  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装饰等)(69)
  (6)介绍屋顶
  (7)着特点
  (8)装饰特征
  (9)用材特点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而(1)(2)因为从总体上谈中国建筑,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介绍中国建筑特征自然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点,另外探讨建筑风格也是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这两个部分衔接句子入手。
  第十四段开头这一切特点都有必须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能够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说明下文是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谈论的主题。
  最后是首尾部分。
  开头:从空间和时间来说明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
  结尾:提倡熟悉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让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让学生以桌为单位,以板书形式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略)
  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引导学生就两个重点学习部分开展深入研究探讨,肯定会挖掘出许多兴趣的话题来。
  预设点: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往往左右均齐匀称,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是整体美观。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预设点: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你见过不南向的房屋吗?(肯定很多)你家门什么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不南向的原因,可能是:都市里统一布局,力求整体美观;乡野里随山的走势而定,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跟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有关。
  一般房屋的窗户往东开,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为采光。二为尊位。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生成预设: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为什么要用朱红?
  生成预设:朱红属于暖,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素净淡雅的冷调构成比较,使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又高洁淡雅,到达了高度的艺术效果。此外朱红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预设点:作者着重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哪几项
  生成预设:根据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2)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3)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特殊性;(4)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6)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7)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生成预设:这是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生成预设: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科普文的语言一般以平实为主,但本文运用一些精彩比喻句来说明中国建筑特征,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透过赏析,来领会叙述说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主要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
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生成预设: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生成预设: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生成预设: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生成预设:我家的客厅上悬挂着一盏吊灯,它是由三片叶子组成的,中间有个圆宝石,好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
  屋顶上瓦片层层叠叠,密如鱼鳞,哪怕天河缺了口也漏不进一点儿去。
  那宫殿飞檐上的两条飞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小结:(略)
  【教学反馈】
  教后自我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论述式阐发式的科普文,除了说明中国建筑特征之外,还有一
个核心的议题,同时又有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它更具议论文特点。学生透过自主探究学习,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之余,又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在教学设计上,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我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抓手,结合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来完成。即以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与手法为学习的重点,其中风格和手法就是核心的议题。由于能大胆放手学生,同时又能巧妙穿插他们感兴趣的与现实建筑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他们步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又能以人文的观点来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彩。
  但毕竟本区域建筑文化底蕴不高,几乎没有现存的有特的建筑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上教师建筑知识欠缺不全,对解读个别中国建筑特征及风格不深不透,留下不少的遗憾。
  学生反馈
  我们平时读科普类的文章不多,总觉得它们朴实无华没有新鲜感,但学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后,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中国建筑里乃至我们身边常常熟视无睹的房屋、建筑确实蕴藏着不少的智慧。在自主探讨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学会抓住关键词,来解答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里哪些是着重说明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喻来增添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
性做了不少的尝试,这将给我们在以后解读科普文章带给了不少的帮忙。读写结合尤其加强写的训练,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思维和表达潜力,这是本课时我们最大的收获。但我们知识贮备有限,对中国建筑的极个别特征,理解得不透,尽管展示相关实图,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同行反馈
  科普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出现不多,如何教出新意来,是需要下功夫的。在本节课里,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选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有不同见解或需补充的,说一说;尤其理解有分歧意见不统一时,能放手学生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活跃热烈,加上教师对前后资料的衔接和对课堂有效的把控,使得教学难点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更难得可贵的是老师一向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透过写作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读写互动的效果,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教师对建筑领域涉及不深,由此对文本解读有待灵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二):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构成了,并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