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解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如同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擅长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四周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排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那些年歌词>形容美食的词语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西沙之战13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4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方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原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期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终于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鉴赏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今完毕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妙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得意,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着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表达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致。
肯尼迪就职演说
起首四句,先说共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行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事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安静的自然,好像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缘由。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胜利的学问分子,也必需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给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
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头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认真体会,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意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蔽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由于连用两个相像的比方,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憧憬新生活的心情;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由于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牵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伸展,得其所好。开头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高兴,心情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寻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寻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非常舒适幽美、清爽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闲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梦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抱负: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固然不行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视了生活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劝慰。——文学经常起着这样的作用。爱情电影韩国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画,以此显出仆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覆盖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静的意境,单这近景还缺乏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安静安详的感觉,似乎这世界不受任何力气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如同电影镜头渐渐拉开,将一座布满农家风味的茅舍溶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好像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遗忘这一点,请听,“狗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