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在中国古代⽂学史上,东晋未年的陶渊明与南宋的⾟弃疾,在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陶渊明是⽥园诗的创史⼈,⾟弃疾是农村词的集⼤成者,尽管两者创作体裁不同,但他们都较全⾯⽽⽣动地反映了农村⽣活的各个⽅⾯,表现了⾃⼰的志向和⽣活情趣,本⽂拟就其异同进⾏⽐较。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由此观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怎么样⼀、陶渊明和⾟弃疾都具有隐居农村的⽣活经历,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有所不同如何思考
陶渊明和⾟弃疾在仕途上,都希望有所建树,且都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退隐农村。但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官场⿊暗污浊,不肯为五⽃⽶折腰⽽⾃愿退隐归⽥。如《归园⽥居》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误落尘⽹中,⼀去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宅⼗馀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村,依依墟⾥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复得返⾃然。”诗⼈对⾃⼰“误落尘⽹”“三⼗年”深深地悔恨。“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说明⾃⼰⽣性喜好⼤⾃然,绝⽆媚俗的品性。“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说明⾃⼰归隐⽥园⼼切。诗⼈开垦荒⽥,种植桃李,悠闲⾃在地⽣活在“⽅宅⼗馀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环境中。“久在樊笼⾥,复得返⾃然”是诗⼈对⽐过去的世俗⽣活与眼下悠闲⾃在的隐居⽣活的由衷感叹,既见其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见其摆脱“尘⽹”初归⽥园的轻松欢快⼼情。隐居⽥园,
做个真隐者是陶渊明⼀⽣的理想追求。⾟弃疾的隐居与陶渊明则不同,他并不是⼼⽢情愿做隐者,⽽是被迫隐居农村。由于南宋统治者重视主和派,压制主战派,⾟弃疾被迫闲居江西带湖、瓢泉近⼆⼗年。如《⽔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杖屦⽆事,⼀⽇⾛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苍苔。窥鱼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清风此夜,⼈世⼏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词⼈表⾯是在极⼒渲染⾃⼰归隐后的闲适⽣活,实际上是在极⼒淡化⾃⼰失意后的愤怒与悲哀。“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是词⼈⾃我解愁的慨叹,是⼀个爱国志⼠得不到当朝理解并重⽤的孤独之感。⾟弃疾终⾝追求的是实现南北统⼀的愿望,尽管他被迫隐居,但他始终渴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在他的貌似闲适的农村词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被迫闲居⽆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的⽆奈之情。
⼆、陶渊明和⾟弃疾都讴歌了农村的美丽风光,但他们对农村⽣活的喜爱程度有所不同
由于陶渊明是真⼼归隐⽥园,所以他在描写农村美丽风光的同时,融注了⾃⼰真挚饱满的热情,表现了⾃⼰对⼤⾃然和悠闲⾃得的⽥园⽣活的由衷喜爱。如《饮洒》其五:“结庐在⼈境,⽽⽆车马喧。问君何能尔,⼼远地⾃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诗⼈修筑茅庐⽽居,远离了城市车马往来、应酬频繁的喧闹,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隐⼠⽣活。“⼭⽓⽇⼣佳,飞鸟相与还”,既描绘了庐⼭暮⾊秀美,飞鸟相伴⽽归巢的美丽景⾊,也寓意了⾃⼰抛弃世俗,归隐⼭林的坚贞不渝。⾟弃疾在描写农村美丽风光的同时,尽管也抒发了对
农村的热爱之情,但对农村⽣活的喜爱程度不如陶渊明深。陶渊明在描写农村风光时,处处表现了⼀位隐者的由衷挚爱之情,⽽⾟弃疾则更多地是在欣赏美丽的农村风光,农村如诗如画的⾃然风景给予了失意词⼈⼼灵上莫⼤的慰藉,由此也激发了他对祖国⼤好河⼭的热爱之情。如《西江⽉?夜⾏黄沙道中》:“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拟⼈的⼿法,描绘了农民丰收在望的欢情,也流露了词⼈对农村的热爱之情。但这种热爱情感与陶渊明全⾝⼼的喜爱农村的情感程度差异很⼤。
三、陶渊明和⾟弃疾都描绘了农村的⽣活场景,但他们与农村⽣活的融合程度有所不同
陶渊明是因为不屑官场,诚⼼归隐农村,所以能够全⾝⼼地融⼊农村⽣活,他亲⾃参加
劳动,体味劳动的艰⾟,以⼀个⾟勤耕作者的情怀感受农村⽣活。如《归园⽥居》其⼆:“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杂⾔,但道桑⿇长。桑⿇⽇已长,我⼟⽇已⼴。常恐霜霰⾄,零落同草莽。”诗⼈在劳动中与农民建⽴了真挚的友情,“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杂⾔,但道桑⿇长”,他和农民有着共同的语⾔,他们共话桑⿇,关系是那样平等亲热。⼜如《归园⽥居》其三:“种⾖南⼭下,草盛⾖苗稀。晨兴理荒秽,带⽉荷锄归。道狭草⽊长,⼣露沾我⾐。⾐沾不⾜惜,但使愿⽆违。”诗⼈描写⾃⼰亲历农耕的艰⾟,“晨兴理荒秽,带⽉
娴熟的反义词荷锄归”。虽然劳动艰苦,成绩也还不错,但诗⼈仍然急切地盼望能亲⾃见到⾃⼰的劳动收获,“⾐沾不⾜惜,但使愿⽆违”。北宋苏轼盛赞陶渊明此诗:“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露沾⾐之故⽽所愧者多矣。”可见陶渊明是⼀个真隐者,真躬耕者。⾟弃疾也描写了农村的⽣活场景,农村的⼈情风俗、劳动⽣活图画都被他摄⼊笔端,他也喜爱农民,平等对待农民,尊重农民的⾃⾝价值,但他却是以⼀个旁观者的⾝份在描绘农村⽣活场景,不像陶渊明那样亲⾃参加劳动,体味劳动的忧喜,与农村⽣活的融合程度远不如陶渊明。如《清平乐?村居》⼀词:“茅檐低⼩,溪上青青草。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锄⾖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赖,溪头卧剥莲蓬。”⽤⽩描⼿法描绘了⼀农家⽼中少闲忙各异的劳动⽣活图画,完全是⼀个旁观者在体味农村⽣活。⼜如《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晚未收,桑⿇长过屋⼭头”,写农民畜养鸡鸭,种植桑⿇;《浣溪沙?常⼭道中即事》“北陇⽥⾼踏⽔频,西溪⽲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写农民车⽔灌⽥,买酒煮鱼的劳动⽣活场景。尽管词⼈在描写农村的这些劳动⽣活图画时,融进了⾃⼰对农村⽣活的纯真质朴的喜爱之情,但词⼈与农民的隔膜也显⽽易见,他不能完全地突破阶级局限性使⾃⼰真正融⼊到农村⽣活中去。
陶渊明和⾟弃疾的农村作品之所以存在以上的异同,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活环境密不可分。陶渊明⽣活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活环境之中,他完全可以鄙弃官场,洁⾝⾃好地修⾝养性,成为⼀个真隐者。⾟弃疾则不然,他⽣活在内忧外患的南宋时期,驱除外敌,收复失地,实现南北统⼀是他⼀⽣奋⽃的⽬标。宋⼈范开《稼轩词序》评⽈:“公⼀世之豪,以⽓节⾃负,以功业⾃许”,即使他被迫闲居在农村,也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农村如诗如画的⾃然风光虽然给予了他⼼灵上莫⼤的慰藉,激
个人基本情况
起了他对农村⽣活的⽆限热爱之情,但理想未实现,他就不可能像陶渊那样做⼀个真正的隐者,这是导致他的农村词与陶渊明农村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主要原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