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质量调研卷
总分:50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25分)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 “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是宋朝的苏轼     B.《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C.“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D.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的父亲,用“家严”谦称自己的父亲。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 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 “立”是幵始的意思,古代以立舂、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幵始。
5、蒹葭苍苍,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A.白露 B 惊蛰   C春分 D 霜降
6、漏钟仍夜浅,时节欲     唐 贾岛)
A.白露 B.寒露 C. 雨水 D.
7、袅袅凉风动,凄凄         零。(唐 白居易)
    A. 惊蛰  B. 小暑    C.白露  D.寒露     
8、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传说他降清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同弈者应声对出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这副对联中,运用双关,暗讽洪承畴失义辱节的词语是   )
A.妙棋        B.谷雨        C.领袖            D.清明
9、2015年11月22日,北京下起了鹅毛大雪,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用“‘小雪’迎大雪”作标题对相关事件进行了系列报道,这题目中的“小雪”指的是(
  A.天气        B.景物        C.节日       D.节气
10.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B. 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
C. 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D.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11、中的创意中国二十四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图为小暑和大暑的表情符号。下列描写的是图中节气期间景的是   )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一载农耕今播种,簑衣斗笠雨浓浓。
C.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2.北京周边地区,冬小麦全生长期一般在265天左右。根据节气图,当地小麦播种与收割时节大致接近于(  )
A. 立秋   夏至 B. 立秋   小满   C. 秋分 芒种  D. 秋分 立夏
13. 某地6月7日左右开始收割小麦,日落时间与这一天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夏至 B. 大雪 C. 小暑     D. 小满
14.“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 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  ),以下不属于称呼的是哪个?
A.  “早霜”       B.  “初霜” C.  “菊花霜”       D.  “终霜”
15. 下列诗句与小寒节气相吻合的诗句是(  )
A. 律回岁晚冰霜少,卷到人间草木知   B.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C.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D.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16、二十四节气于哪一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A  2014年 B 2015年 C 2016年 D 2017年
17.以下哪一个节气在月份?(   )
A.谷雨 B.立夏 C.霜降 D.芒种
18.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以下哪一种花的花期是在白露?(   )
A.牡丹   B.山茶   C.柳花   D.菊花
19、那一句诗描写了露这一节气?(   )
A.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D.池上秋又来,荷花关成子。
20、在我国沿海一带,( )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A.立夏   B.立秋   C.立冬   D.立春
21、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
描写谷雨的古诗4句   A.立春 B.端午   C.立冬 D.清明
2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   )来制定的。
  A. 阴历 B. 阳历 C. 农历
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里涉及到哪个节气?(
  A.白露 B.寒露 C. 中秋 D.霜降
24、“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这句诗涉及到哪个节气?(
A. 立秋 B. 秋分 C.白露 D.寒露
25、以下诗词不是描写中秋的(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望月怀远》  C.《生查子.元夕 D.《十五夜望月
二、阅读理解(25分)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  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  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 ,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
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  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  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  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
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        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诗词般的韵律、图
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彩。
“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