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
                     
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汉语谚语美人鱼真实存在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
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
(一)谚语定义
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众口头上的现成语。[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 《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3] 《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4] 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二)谚语特点
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谚语像微雕艺术一样,在粒米大空间上,反映大千世界的形形,因此谚语有自己的特点。
1、思想内容的广泛丰富性
谚语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传授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哲学知识。从内容上划分种类,可以分生产谚、讽刺谚、气象谚、风土谚、常识谚等。。例如“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生土变熟土,一亩变两亩”,这些是反映生产的生产谚。汉语谚语中关于生产的谚语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其中以农谚的数量最大。又如:“早霞不出门,晚霞出千里”,“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这些是反映气象规律的气象谚。再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送行的饺子,迎风的面”这些是反映风土人情的风土谚。
2、语言的通俗易懂性
土豆焖饭的做法
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并且是在人民众中广泛流的一种熟语,谚语中选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词语,因此谚语在语言上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例如“秤砣虽小压千斤”,小小的秤砣可以称起大大的分量。用人们熟知的常见的秤砣比喻“人小胜重任”这个意思。用来自生活的寻常语,显示了谚语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3、形式的优美精致性
优美形式主要是指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谚语语言是凝练简洁的,又是生动形象的,也是口语化的。同时,谚语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谚语在形式展现出优美的形态。谚语是丰富内容和优美形式的和谐统一。
二、汉谚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探析
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巧妙地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以及借代、反问等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把比方,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5]我们知道,比喻中有本体,喻体及比喻词。本体是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就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他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5] 比喻又可以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是谚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谚语中,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谚语比比皆是,例如:
1真理象太阳。
2收麦如救火。
3音标表隔行如隔山。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5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从比喻手法上看,这些例子都是明喻。例①②③中,“真理”、“收麦”、“隔行”是本体,“太阳”、“救火”、“隔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比喻词“象”、“如”连接。同时,从形式上看,它们是由单一部分构成的谚语。例④⑤从形式上看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后部分分别由自己的本体、喻体以及比喻词。换句话说就是,一句谚语中有两个比喻句。这些是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的比喻句,也就是我们说的明喻。
也有谚语是运用暗喻的手法,也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不是用“如、似、象”等比喻词连接,而是用“是、变成、成为”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
1人是铁,饭是钢。
2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鸟语花香
例①中用铁炼成钢才坚韧比喻人有饭吃才强壮。例②中把勤和俭比作财富。这些例子没有用比喻词,而是用判断动词“是”连接,这就是谚语的暗喻手法。
有的谚语也使用借喻的手法,不仅省去了比喻词,还省略了本体,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例如:
1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水不行船。
2一根草绳搓不成绳,一片篾编不成箩。
3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例1用有云才能成雨,有水才能行船这样的条件关系比喻没有一定条件是产生不了后果的普遍规律。例②则用编绳编箩比喻一人成不了大事,说明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例③用日斜月亏的自然现象来说明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
从上面的例子看,不管是使用明喻,暗喻还是借喻手法的谚语,都有自己的特。它们往往是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等来说明抽象的,陌生的事物,这样更便于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鲜明性。[6]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谚语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表达含蓄,产生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的语言效果,我们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谚语,比喻是谚语的生命。
(二)对偶
除比喻外,对偶也在谚语中被大量采用。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因此富于匀称美和音乐美,是谚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1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水不行船。
2无风树不响,无病不死人。
3不见黄河心不歇,不到长江步不停。
4见火不扑火烧身,见蛇不打蛇咬人。
这些谚语,前后两个分句字面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彼此的语义总是相关、相类似的,往往是互相合作,说明一个共同道理的,这类谚语是对偶中的正对格式。例①是通过事实来说明没有一定条件是产生不了后果的普遍规律。例②是说明有因才有果。上面的例子,前后两个分句虽然字面上的意思不同,但是最后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
    除了正对格式外还有反对格式,也就是有对比性的谚语,它们在内容上矛盾对立,形式上对称对偶,例如:
1金钱如粪土,人品值千金。
②肯问人者聪明,假装者愚蠢。
③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例①金钱如粪土般无价值与人品值价千金之间的矛盾,例②聪明与愚蠢的矛盾。这些例子都是在内容上矛盾,在形式上对称,形成语义上的对照,对比鲜明。
对偶还有一种串对格式,串对又称“流水对”,就是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1只因上岸身安稳,忘却从前落水时。
幽默小说
2吃过黄连苦,更知蜜糖甜。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例①是因果关系,例②是递进关系,例③则是条件关系。这类谚语,语义凝炼,节奏鲜明。
运用对偶,能使谚语看起来句式整齐,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音调和谐,便于记忆传诵。
(三)夸张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辞格。[5]换句话说说夸张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言过其实”。许多谚语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
1谷子栽得稀,不够喂小鸡。
2烂麻搓成绳,力量大千斤。
3理字不多重,万人抬不动。
4三人都一心,黄土变成金;三人不一心,黄土变成灰。
关于黄河的谚语
例①是强调谷子栽得稀要减产的道理,说产量不够喂小鸡,则是言过其实。例强调团结的作用,说同心则黄土变黄金。这些例子明显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但由于它们抓住了事物本身的特征,虽然言过其实,但不给人虚伪的感觉。所以说夸张不是虚伪,而是从真实感受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意境描写。
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故意言过其实,反而更能够突出集中地表现谚语的思想感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
(四)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谚语中也大量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
1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3直率坦白真君子,笑里藏刀是歹人。
4东家万石仓,佃户无口粮。
例①通过前后对照,“站着死”与“跪着生”的两种选择,赞扬了“站着死”
也就是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例④通过鲜明的对比,“万石仓”与“无口粮”
的对照,揭示了旧社会剥削压迫带来的贫富差距,使人痛恨压迫剥削的旧社会。
谚语使用对比的手法,让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的显得更对,错的显得更错。通过对比,把道理摆得更全面、更透彻,把观点说得更强调、更充分,现象摆得更鲜明。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正一反,一扬一抑,对比强烈,令人深思。谚语通过对比加强了它的表现力。
(五)拟人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5]拟人也是谚语常用的表现手法。例如:
1谷子生得乖,无水不怀胎。
2肥料对你笑,看你不。
3雷雨先唱歌,有雨都不多。
4谷雨麦打包,立夏麦呲牙。
这些例子中,“怀胎”、“对你笑”、“唱歌”、“呲牙”都是说明人的动作行为的寻常词语。用在谚语中,使非人的事物有了人的情态,寻常的词语有了不寻常的用法,赋予物以人的形象,人的言行,人的感情,人的本事,使物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