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望的近义词坚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学习关于人民生活的论述
年四华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无论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无不要落实或具体到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上。不仅如此,就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本身,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关于人民生活的论述。认真学习的这些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一& 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
这是关于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其内涵十分丰富: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众所周知,自’)*+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便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新时期的最主要和根本的标志,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如
所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的这一思想不仅非常明确,而且始终一贯。如他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所做的报告中,均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在十四大报告中,他说:“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又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说:“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是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的。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而说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就是不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郑重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众,关心人民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其次,关心众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是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党的工作和各项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指出:“、同志和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众生活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事业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
要保证。一定要使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保证众安居乐业,始终真心诚意地拥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再次,在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上,党始终把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这其实也正是衡量是否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一切工作根本出发点、尤其是归宿的根本标准。正如所说:“能否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要作为衡量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众路线的一条重要标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
#( 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要求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更好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判断或衡量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根本的标准或最终体现,就在于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不断的改善与提高。
$(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民族的责任,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责任。’))#年’’ 月,在学习《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说道:“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同志作了科学分析,要求我们冷静沉着,把握住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就是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发展起来,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责任,也是对全世界全
人类的责任”。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纪,但回首过去十多年的历程,对比我国当初和今日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形象等方面的情形,再体会一下的这一观点,其正确性、重要性是何等的一目了然。
,(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这些论述表明:全面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和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和标志。
%  二&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
学习理论
水平的根本途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实现途径,就是坚持走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而言:学术论文模板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年’月%日,在对比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两个八十年的不同时指出:“从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
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
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说明了一个道理,中
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
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人民生活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键是靠发展。这些都是经常提及和反复论述的。同时,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的。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通过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到中央主持工作不久后就曾明确指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此后,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不断从科技创新上提供强大的推进力量。
$&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指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策,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发展市场经济,将继续提倡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于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国家任何时候都要保护,但坚决反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包括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与此同时,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处
理好“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关于“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的观点;关于“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的观点;关于“不能简单地把
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
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
不断学习劳动对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的观点;关于“要
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
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以及关于“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
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众,
特别要使困难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
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的观点,等等。显而易见,这些观点和论述的贯彻和落实,
必将使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从此进入快车道。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使
广大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人民
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和办法,就是扩
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指出:“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
生活的重要途径。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
把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抓紧抓好。”在强调扩大就
业和增加收入的同时,对于加强社会保障问题也进行
了充分的论述。他说:“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
问题。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民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
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
全感。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一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使人
民真正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他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
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
盖兹比
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善人民生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然也必须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正如《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社论委员会主席阿
兰· 佩雷菲特书面采访时的谈话》中所说:“物质文明愈发展,
愈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
* 三+ 坚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归根结蒂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改善和提高了的人民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江
为此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和范畴: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一概念和范畴,具有深刻的内涵:
%& 人民的幸福生活,首先是指物质生活上的富裕。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这句话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它的
最初提出者是。不仅从理论上坚持和继承了这
一观点,更从实践上不断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说:我们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保证在生产发展
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
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
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发展论坛》!""#年第$期!"
!%人民的幸福生活,也包含着思想和精神生活上的充实。“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这是关于人民的幸福生活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对“幸福生活”概念和范畴的一个根本限定。还借《西方社会病》一书作者的话说道: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先进;一个国家在精神上挨饿,那么,迟早在物质上也要挨饿。所以,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都不能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的东西泛滥”。
#%人民的幸福生活,还要有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也就是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
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民的幸福生活,归根结蒂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当然也要符合这一本质要求。因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创造幸福生活,就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的幸福生活,贵在“共同创造”。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和幸福。实现这样的目标,要靠我们自己,要靠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正如在十六大报
告结束语中所说的:“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把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学习关于人民生活的论述,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一个结论: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个硬道理。这其实也就是关于人民生活论述之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核心所在。
( 一)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关于人民生活的论述中,一方面指出,经济社会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指出,只有坚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保证。这一辩证论述,既充分表明了不
蜡烛作文
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个硬道理,又为我们指出了当代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
本出发点和归宿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 二) 对政治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是我们党立党、执政的根
本目的和神圣职责。与此同时,也唯有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我们党才能永远赢得人心,赢得最广大众的支持,巩固党
的执政地位。这一关于人民生活的观点和思想,无疑为我
们道出了一个政党、政权成败兴衰的关键。政治建设,说到底是政
权的建设,或再明确一点地说,就是能否使政权得到不断巩固和
发展。对此,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视觉残留
得最广大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如何才能赢得人心、赢得人
民*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三) 对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
要和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文化要得到发展,又必须以人民的
生活为源泉,以及从人民不断改善和提高了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
断的动力。的这一观点,显然为我们阐明了文化发展的规
律和前进的方向。文化艺术界只有深入众、深入生活,反映
众需要、体现众生活,才能创作出令人们感到需要、使人们感到
愉悦、促进人们自身全面发展的好作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文
学艺术创作,以及各种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等,都不能脱离众的生活,更不能与人民众的生活发生对立。一旦文化生产不能
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那么这种文化生产也就将走向末路。所以,对于文化建设、文化发
展来说,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一个硬道理。
( 四) 对党的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指出:“工农
兵学商,党是领导一切的。当今中国的
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
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很显然,党自身建设得如何,决定着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得如何。那么,究竟如何搞好党的建设,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党的建设是否已经搞好* 对此,正确的答案
就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为,正如
所讲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
力量。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
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众的利益
为最高衡量标准”。显而易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
宿进行党的建设,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搞
好党的建设,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毕竟,无论是当今中国的现实,还是全世界的现实,无不日趋突出地表明,人民的利益越来
越集中地表现为生活水平上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上的不断提高。
(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