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原因:
1 、社会动荡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汉书·食货志》)
2 、士阶层的影响
3 、文化书写工具的改良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            《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处在由语录体向专题论文逐渐过渡的过程中。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待                    《荀子》、《韩非子>
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第二节《论语》和《墨子》
一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
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共20篇。
在汉代,《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释名:
(1)论纂,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通“伦”。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2、孔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    “仁”、“礼”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3)文学观念:      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论语》的艺术特点:
(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2)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富有感情彩。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3)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一定的生活情景。         
《长沮桀溺耦而耕》(作品选145页)(4)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二  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
1、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鲁国(宋国)人
今存53篇。
“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2、《墨子》的文学价值
(1)提倡质朴和实用,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
“以文害用”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论辩方法: “三表”法: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通“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3)文体上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
首先,各篇出现了简明扼要的标题,具有概括全篇中心思想的作用。
其次,《墨子》中虽也有墨子语录,但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论题连缀而成一个整体。就每段语录而言,都是该篇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墨子》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有自觉为文的倾向。
《非攻》(作品选179页)
第三节  《孟子》、《荀子》
一、《孟子》
1、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
(1)性善论
性善论指人皆有天赋的善性,而善性就是仁、义、礼、智四端。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
“人皆可以为尧舜。”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暴其民,则身弑国亡。”(《尽心下》)
2、《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自著;弟子著;与弟子合著
7篇14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章。
3、《孟子》的艺术成就
(1)善于论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孟子善于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欲擒故纵,抓住所论问题的要害,把握论辩中的主动权,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迂回曲折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埋伏圈中。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引人入彀(gou,靶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人格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视物质贪欲,无私无畏,气概不凡。
反映到文章上,就表现为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3)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
《孟子》和《庄子》比喻手法的比较: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 “缘木求鱼”、《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椿。
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通俗浅显,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增强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
(4)、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精练准确。
二、《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荀卿,也称孙卿。
今存32篇
1、荀子的思想特点:
(1)性恶论
“其善者伪也”
(2)天道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
“人定胜天”
(3)政治观
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2、 《荀子》的写作特点:
(1)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
荀子的文章不再是语录体或对话体,而是自成体系的长篇专题学说论文,涉及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其文往往有总论、分论,层层深入,结构严整,立意统一,论证严谨周密。
《性恶》
(2)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
3、荀子《赋》篇与《成相》篇在文学史上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
《礼》、《知》、《云》、《蚕》、《箴》
《成相》篇: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
第四节《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
一、《庄子》的主要思想:
(1)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
“万物一齐”:认为 “道”无所不在,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从“道”的观点看,世界上的是非、彼此、物我都是相对的,是没有区别的。
(2)“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齐物我、齐生死
“天地与人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
虚无主义:主张“无为”、主张“绝圣弃智”
二、《庄子》的艺术成就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极富浪漫彩。
1、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一种认为是重(chong)言,即重复、增益之言;一种认为是重(zhong)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使自己的道理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
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的特点。《逍遥游》开篇,先以一系列“有所待”的人和物作铺垫,然后才点明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真正的逍遥境界,即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无待”,从而点明了主题。
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进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3、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融。
楚狂接舆: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的悲哀。(《人间世》)
《论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庄子•人间世》: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4、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