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首诗,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记者 邹孝听
今天我想在这里介绍三位诗歌爱好者,或诗人、或退休老者、或人民教师,他们对诗歌有着各自独特的认知,不知道你是否会产生共鸣?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首诗,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玄涤:寺院的早晨 寒意正经过树梢的那抹霜痕 似旧年的沉疴顽疾 在时光里结茧恍惚的灯火 悄悄隐了身路面的青苔 泛着隔年的绿尘世的喧嚣 被隔离在了寺外声声木鱼 敲碎人内心空寂隐忍的荒凉
初次见玄涤,是因为民宿采访。而这一次,是为了诗。她给人一种淡然的感觉,宁静又不失喜悦。爱好油画创作,习瑜伽,归素简,有着宗教信仰,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从古风到现代,有人评价她的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她的诗,似乎和诗人在一同欣赏一幅画的形成。充满禅意、空灵、深邃,从诗中透露出一种不悲不喜的静寂、淡然、唯美。
而她说,“诗是人生阅历中远离尘世的歌。”
诗歌是一种救赎与自我救赎,也是信仰
诗歌在玄涤心中是个很美好的存在,特别能表达内三八妇女节的诗句
一信徒 怀着干净的沉默在佛前凝重的叩首 跪拜眸光间 皆是决绝的虔诚微尘里弥漫的香火气息依附着一些人的离去一些人的归途
于寺院的晨光虚空里将一场以为是前生的恋洞穿却拂不去心上眉尖的痛还是归去吧。佛门内外我的来去,只是尘埃
(玄涤)
心真实的需求和情感。她认为诗歌创作是一个不断校正自己的过程,是一种救赎与自我救赎,同时也是种信仰。
“诗歌能使自己变得更为宁静、通透、澄澈,诗歌是内心的光亮。正如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诗人张枣说,‘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玄涤认为那些超脱尘世的钝痛、纠结、悲悯,能让人体味到极致的人生哲思。本文开头那篇《寺院的早晨》中那句“佛门内外/我的来去/只是尘埃”,就像经历了岁月的风霜,凝成痂的树,但仍摇曳成自己的模样。
寺院的早晨
最策划
PLANNING
新江南诗情
玄涤写诗,也读诗,她尤其喜欢博尔赫斯、阿多
尼斯、里尔克、顾城、木心等诗人的诗,她说真正的
好诗,也许要等时间转过身时,才能看得更真切。等
诗不再“流行”,再回头看某些诗,更能咀嚼出岁月
的味道。
而另一个喜欢的理由是,那些诗人都很有童真,玄
涤认为那是诗人必备的特质,她希望在尘世中,拥有独
立的思想,保持内心的纯净,就像她诗中写道的“在流
年的光景里/将自己活成一个孩子的模样”。
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玄涤比较认同罗曼罗兰所说的,“一首好诗的要
点是爱、希望、颤栗和感动……”,让人读起来心里
会有悸动,正如那句歌词“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诗歌的内容就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当然不仅能触动人
心,而又通达于极具个性的秘境之处。它是要有张力
的,能够承载诗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而她似乎有着对诗歌语言自然的控制灵性,能
将生活的每一瞬间独特、深刻的感悟渗透到诗里,用
词清奇,却能呈现诗的能量,展现人性之美、事物之
美、时光之美,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
也许某一次的创作在心中早有奠基。比如朋友曾
送她一束雪柳,有一日午后,她晒着太阳看见雪柳,
突然想起了离开自己不久的母亲,心生忧伤,便有感
而发,写道,“在早春/我怀抱隔世的温暖/把佛想了一
遍/我说道雪柳”。诗句看似不同的场景,实则前后都
有衔接。就如之前所写的《寺院的早晨》和《母亲》
都是《在早春我说到雪柳》的伏笔。
另外,《遇见的人在秋天》写到“你是这个秋天
我们见过的,唯一不被秋风左右的人”,“一语之音
/
在我隐约的秋水年纪里 /复燃无数”;《冬去》写到
“此刻/空气澄明/光阴不灰不暗/我在坐忘”……每一
首诗都有故事,它们或都曾因某个触动而诞生,但都
是玄涤情感的自然流露。
生活在世俗中,慢慢做一个“缺席者”
高晓松说过“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
方”,特别理想化的一种期盼,所谓的诗和远方,凡
人又该如何触碰得到呢?
对此,玄涤表示,俗世中,也许每个人都是病
人,不在身,就在心,现实与梦想、身体与内心的纠
结和撕裂,但只有当看淡、放下、简单后,才会得以
平衡和从容,才能将眼前苟且的生活过得有趣、有意
义,让心带着身体到达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人也是凡人,生活在世俗当中,很多创作主题
都来源于生活。但玄涤也不能容忍让世俗生活夺去人
身上最好的品质和人性最本质的善良。她会与世俗保
持一个适度的距离,在生活里慢慢开始做一个“缺席
者”,与有深度、广度、气度、温度的同类人因缘而
聚,喝茶、聊天,甚至发呆。
通过创作油画、参悟佛法、瑜伽、冥想、行走、
摄影等,去寻内心与人、与万物交融的宁静和喜
悦,岁月沉淀的某些事物,正如同贝壳中的沙子,历
经磨砺,最终变成珍珠,仅仅通过诗这种方式展示出
来,就有其自然的美。
徐文举:在诗中,徐文举是方悦社区的居民,新苏州人,退休后携老伴跟随儿子来苏州照看小孩儿,爱好写诗的他,没多久就成了社区的名人。一首《方洲公园小景》有声有景地描绘出日常生活中的动人情境,收获了不少称赞。诗中这样写道,“垂柳四合好鸟迁/一池清可野凫闲/翩然粉蝶穿红蓼/轻薄蜻蜓吻白莲。”
目前他还在大量地创作,并且计划出一本诗集。他对诗的热爱,还得从上世纪40年代说起。
旧武侠和《三字经》埋下了创作种子
1947年,徐文举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到了读书的年纪,村里没什么书籍资源,只能读旧武侠和《三字经》,这为他爱上文史奠定了基础。中学时期,流行文学热,涌现出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由于没啥升学压力,徐文举便把文学发展成了课余爱好。他读郭小川、贺敬之,看了文杰们创作的东西,他也小试牛刀。到了高中,他开始写自由诗。
1965年,他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一年后,爆发,他从一开始的造反派变成后来的逍遥派,利用那段时间,待在学校图书馆读了大量的书,包括很多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到了70年代初,他开始尝试格律诗的写作。他说自由诗和格律诗都不简单,只是后者平台更高,必须得懂古汉语才行。对于格律诗的创作能够游刃有余,跟他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离不开关系。
大学毕业后,徐文举到中学任教,连续多次担任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迫于学生升学率的压力,他几乎把重心都放到书本教学上,诗歌创作只好减产。
直到退休后,他才得空重拾诗歌爱好。不过后来他又被返聘了五六年,因此真正意义上大规模的创作是在2011年之后。
写诗是抒情达意,也为了记录生活
徐文举说创作也要看心情,既是抒情达意,也为了记录生活。一来老有所乐,二来愉悦身心。他写诗
的题材来源于个人生活体验,如和老伴开荒种红薯,他就用诗记录了从种苕秧,到雨天挥铁锹感叹“开门办学”的过去的时代,再到红薯结果的三个阶段;
还有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的诗作《自酿对饮葡萄美酒歌》,是源于他和老伴一起酿制葡萄酒,对饮醉酒之后,开始幻想自己游仙,喝酒解愁,在梦中反映现实,并且对未来提出了期望;再如家乡的景很美,他看见城西北的湖在重修,便作了一首《西湖》……
来到苏州后,他又根据当下的生活环境进行创作。开头所说的《方洲公园小景》是带小孩儿出去遛弯时看见的美景触动心弦,他用夸张的手法添加了想象的东西,为了表达心中的意境;另一首《登相门城楼》则是从历史的角度直抒胸臆。
当然即便身在异乡,也不忘和家乡老友切磋。他们有个,经常根据同一个主题作出不同的诗,比如大学所在地桂子山,老同学就通过作诗来回忆往事。他们还常“唱和”,就是用同样的韵脚作出内容相似的诗。这些退休后的创作种种,
徐文举都乐在其中。
最策划
PLANNING
新江南诗情
丁鲁笑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曾在盐城的一个小镇上支教,两年前来到苏州。她是教学骨干,曾获得市辅导员大赛特等奖,有着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她喜欢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生活和工作,坦言职业生涯中也曾遇到过困惑,是诗歌带她走出谜境,勇往直前。
诗不只活在纸上
与诗人不同,或专注古风,或研究现代诗,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丁鲁笑既要带领学生吟诵古诗,同时也要穿插现代诗,亦古亦今,贴合工作和生活内容。
其实在大学时代她就喜欢写诗,格律诗和现代诗都写,表达思乡、同学情、游玩等主题。受职业影响,她现在的创作大多数跟工作有关。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诗的涵义,她常常用诗歌串联图片,或配以道具、或带他们身临其境,让诗不只活在纸上。
比如骆宾王的《咏鹅》,让孩子们大声朗读,通过“鹅”的道具将诗中的场景再现;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那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她会制造桃花的意境,用童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鱼,以强烈的代入感去理解这首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现的是爱国主题,她在解读的时候会配上音乐,营造激荡昂扬的氛围……
除了古风,现代诗如《雨后》、《快乐的节日》、《春风·春雨》等节奏欢快的作品,丁鲁笑则会带孩子们去操场踏青,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
她曾策划了“诗情画意,七彩星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吟诵、歌唱、演绎等童真、童趣的方式体会诗歌。她说,“知诗人才知诗歌,从前学搜集资料到课堂演绎,可以帮助孩子们将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顿悟生活中的谜团
在丁鲁笑看来,古体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平仄韵律很美,意境悠远。而现代诗歌在诵读起来更能让人感动,甚至顿悟生活中的谜团。她喜欢在闲雅之地翻阅诗集,有时候语言形式的吸引,她能读上好几遍。感触颇深的是,有时候生活中遇到的场景会让她忽然想起曾经诵读过的某首诗。
刚来苏州的时候,她从原先学校的骨干到这里成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教学上的碰撞让她变得不自信,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常绕在她心头。她想起了曾经获得演讲比赛第一名、试课一等奖的那首诗,名字叫做《相信未来》,内容大概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崎岖,会遇上多少挫折,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每每朗读,丁鲁笑都会落泪,那个阶段,她不断地跟自己对话,用诗鼓舞自己,终于拨开历史风尘的眼睛,重新拾回自信,胜任课堂。
也许这种自信会让人的气场变得强大,学校领导层发现了她某些方面的特长,将宣传工作交给她负责。此后,在学校常常能见到以诗歌作为结尾的新闻稿、用诗的形式制作的名片、对仗的名师讲课评论等等新的宣传模式。
前不久的三八妇女节,学校请来花艺师讲授插花课,因花艺师的名字中带有一个“兰”字,又一直在插兰花,德艺、花艺都很美,她就为老师的作品取名“幽兰深”。她早已习惯了用诗情画意传达生活场景,也希望让热爱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