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求】
1.了解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文学成就。
2.理解《致大海》的思想感情。
3.把握《致大海》的抒情艺术。
【作者生平与创作】
亚力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来自非洲、受彼得大帝宠爱的军人汉尼拔的孙女,所以普希金身上有非洲的血统。他的童年是在充满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度过的,除了爱好文学的父辈们对普希金产生影响外,还有他的奶妈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这位农奴出身的善良妇女不但用乳汁哺育了普希金,而且用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的养料培育了普希金。1811年,12岁的普希金进入沙皇政府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学校,在皇村学校学习的六年期间,普希金接受了进步教师所传播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进步的政治观点和文学观点。他的同窗好友中许多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参加者。普希金的诗才最初显现在1815年初级班升高级班的考试上,当时他满怀激情朗诵了颂扬卫国战争胜利的古典主义风格的颂歌《皇村回忆》,在场的老诗人、沙皇的老师杰尔查文大为感动,他看
了俄国诗坛的新秀。
浪漫情诗
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后,普希金到外交部任职,但他无意于仕途,而是醉心于各种社交活动。他一面继续诗歌创作,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后来成为其中的成员。同时,他又与并与秘密团体“救国同盟”和“幸福同盟”的成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未来十二月党人中,普希金有许多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幸福和自由、文学和诗歌等问题。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从主题到诗歌风格均受英国诗人拜伦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作,后来人们称之为“政治抒情诗”,其中最著名的有《自由颂》(1817)、《致恰尔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
在《恰致尔达耶夫》中,普希金写到:
同志,请相信吧,
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升起,放射出光芒,
俄罗斯将从睡梦中惊醒,
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将写下我们姓名的字样。
普希金还写了不少讽刺短诗,影射沙皇及其宠臣。这些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沙皇亚历山大对此非常恼火,1820年借故把普希金派遣到(实际上是流放)南方。
南俄罗斯的高加索和克里米亚雄伟、瑰丽的自然景象激发了普希金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在流放的4年间,他了大量的抒情诗及长诗,如《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1823)等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成就。此外开始创作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
1824年沙皇秘密警察截获普希金的一封私人信件,其中涉及到无神论的观点,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亚历山大一世对普希金施以严厉的惩罚:普希金被撤消公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流放,受到当地政府、教会以及他父母的监督。在告别南方时,他写下悼念拜伦的哀歌《致大海》。
普希金在米哈依洛夫斯克度过两年平静的软禁生活,他和他的奶妈在一起,重新感受到童年的乐趣,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期间他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的四、五、六章。爱情诗《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1825)以严谨的结构、重复以及对比手法歌颂美好爱情对心灵的启迪和净化,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爱情抒情诗。在此期间,普希金潜心钻研俄国历史与民间文学,吸收了莎士比亚和卡拉姆津的创作经验,写写了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林》(1825),这是他最著名的戏剧作品。
正当普希金幽居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的时候,1825年2月14日在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
不久起义被新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下去,消息传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普希金悲痛不已,有半年之久未提笔写作。在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想在他加冕之前作出一个慈善的姿态,同时也想利用普希金为他服务,便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恢复诗人的自由。
1828年,普希金在莫斯科的一次舞会上结识娜塔丽亚·冈察洛娃,二年后他的求婚终于得到应允。普希金的父亲便把波尔金诺的一块领地及农奴划给即将成婚的儿子,1830年秋天,普希金来到波尔金诺办理过户手续,正遇该地区流行,因为交通断绝不得不在这里住了三个月。这一偶然因素导致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即有名的“波尔金诺之秋”。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他完成了《叶普盖尼·奥涅金》,创作了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写了《吝啬的骑士》、《石客》等四个小悲剧,以及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还有30多首抒情诗和一些评论文章。“波尔金诺之秋”以其丰硕和辉煌在普希金的创作史留下光辉的一页。诗体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以俄国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性,因此被称为“俄国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小说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寄托了普希金的理想。在诗歌技巧上,普希金独创了“奥涅金时诗节”,音律整齐固定,显示了普希金高超的诗歌才能。
普希金于1831年2月与娜塔丽亚·冈察洛娃成婚后,定居在彼得堡。同年他又重入外交部任职。婚后的普
希金常常处在一种沉重和悒郁的生活之中,一方面,他处在沙皇的直接监视之下,行动和创作得不到自由;另一方面,热衷于社交的冈察洛娃常常给他带来一些麻烦和苦恼。这一时期,他虽写作不多,但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30年代,俄罗斯处在“尼古拉的黑暗”之中,农民在重压之下纷纷接竿而起。普希金受到生活的启示,创作了反映农民起义的中篇小说《杜勃罗夫斯基》(1833)和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1836年,普希金创办的杂志《现代人》出版,这个杂志对推动19世纪俄罗斯社会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希金一生最后几年精神压抑,经济窘迫,但他并没有变成宫廷诗人。由于妻子的美貌,普希金经常被牵缠到桃纠纷之中,特别是沙皇垂涎冈察洛娃的美貌,为了接近她,沙皇赐予普希金宫廷近侍头衔,流言蜚语不断。法国逃亡贵族丹特士多次生事,普希金终于忍无可忍,向他提出决斗。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生前普希金就预言自己的灵魂将长存于世,历史证明他的预言完全正确。他在《纪念碑》一诗中写到:
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过的路上,青草不再生长,
他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比我的身体获得更加长久
和逃避了腐朽和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
即使还有一个诗人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
在俄国文学史上,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部长篇叙事诗,以及多种小说、戏剧、评论等,成为“俄罗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恒定代表,是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按照屠格涅夫的说法,他不但创造了俄罗斯语言,还创造了俄罗斯文学,而这两项重大的工作在其他民族需要几代人用几百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他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名家评价】
别林斯基:“可以把普希金的诗比作因感情和思想而变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的美,如果您夺去使这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的感情和思想,它们只能是美丽的眼睛,却不再是神奇和秀美的眼睛了。”
“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有力。”
《论普希金》(1838—1841)
果戈理:“在他身上,就像在一部辞典里一样,包含着我国语言的一切财富、力量和灵活性。他比任何人都更多更远地扩大了我国语言的疆界,更多地显示了它的全部疆域。普希金是一个特殊的现象,也许是俄国精神的唯一现象;他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俄国人,说不定这样的俄国人要在两百年以后才能够出现。在他身上,俄国的大自然、俄国灵魂、俄国语言、俄国性格反映得如此清晰,如此纯美,就像景物反映在凸镜的镜面一样。”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闪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一切都充满含而不露的绝不会突然宣泄而出的光彩;一切都符合纯正的诗所具有的言简意赅。”《普希金评论集·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冯春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课文分析】
1.背景
《致大海》构思于1824年,这一年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拜伦在支援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战场上染疾逝世,
震动了整个欧洲,幽居在南俄罗斯的普希金为拜伦的早逝而伤惋,次年他在即将离开南俄罗斯之际他完成此诗。19世纪20年代,正值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俄国反专制的革命情绪高涨,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但很快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对于专制统治的愤懑,对于自由的向往是诗歌的情感底蕴。
2.内容分析
全诗共15节,忧伤中蕴含者奔放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庄重的沉思。从四个方面表现诗人向往自由、忠于理想的情怀。
第一层(1、2节),诗人把大海视“自由的元素”,把他当作自由的挚友向他告别,向他倾诉自己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以一句告别的呼语“别了”开始激昂而深沉低缓的吟唱,并奠定全诗歌颂大海、歌颂自由的主题旋律。接着诗人吟唱大海翻滚蓝的波涛和沉郁的声响,两次用“最后一次”来表达对大海的依依惜别之情,似与老友作别,也像同最崇高的境界做“最后一次”交流。
第二层(3—6节),诗人深情地抒发对大海的喜爱之情,他喜欢在海边漫步,大海是他灵魂的归宿,平息他的烦恼忧愁;他喜欢大海白日的喧嚣和黄昏的宁静;他喜欢大海的温顺,更惊喜它狂怒时显示的颠覆一切的力量。诗人很想投身到大海的怀抱,在波浪中实现自己逃亡的愿望。但是诗人不能离开枯寂、静止不动的岩石。
第三层(7—13),从第七节开始,诗人从歌颂大海转向讴歌自由,主题旋律中融入一种低沉而悲郁的声调:诗人所处的不自由、禁锢的现实生活。大海以无拘无束的自由召唤着、等待着、诱惑着诗人,但诗人却禁锢在不自由的生活中,那自由的灵魂只能在一片疑问中、在感情中追忆着两位自由的英雄:一个是埋在海岛上的拿破伦,一个是葬在希腊海岸的拜伦。拿破伦对于普希金,不是个帝王和攻破莫斯科的侵略者,而是一个搅乱了整个欧洲保守思想的不羁的象征。而拜伦对专制保守制度的叛逆,对传统陈腐道德的挑战,对希腊人民自由独立事业的激情参预,更是普希金心向往之的榜样。在这些“自由”英雄身上,普希金看到大海的特征和叛逆英雄的性格的一致性。然而,英雄已经逝去,在“空虚了”的世界里,大海又能将诗人带到哪里?整个世界、整个历史早已被“教化”,到处都是暴君。诗人陷入沉重的悲愤之中。
第四层(14、15节),最后两节诗与第1、2节诗呼应,诗人把向往大海的情思反转过来,让大海的风貌和精神印入自己的记忆里,让自由化作自己的灵魂,诗人将带着它走向广阔的世界,把自由的思想传播到人们的心灵。
3.艺术特点
《致大海》鲜明体现了浪漫主义抒情诗的特点。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文坛出现的一股强劲的文学思潮,它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
想迅速传遍欧洲,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个性独立和追求自由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19世纪初,在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一个浪潮,风靡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显著特点是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1)《致大海》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全诗以抒情主人公“我”面向大海倾诉的方式,抒发对自由、理想的向往之情和对不自由的现实的愤懑之情,诗人面向大海直抒胸臆,时而高昂,时而沉郁,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浮想万千,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之中,点染了大海的各种景致:翻滚蓝的波涛、闪耀美丽的容颜、沉郁的喧响、悠远的声调、空谷的哀鸣、宁静的黄昏……。气象万千的大海与诗人的丰富情感交相辉映,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依恋之情贯穿始终,大海那博大的胸怀仿佛在等待诗人,而诗人却在岸边踌躇彷徨,诗人寂寥情感则在大海的安抚下获得平静,从大海那狂放不羁的气质中,诗人追忆对着同样自由不羁的英雄。
(2)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在诗人笔下,大海既是具体的实在,也是理想的境界。在状写大海的各种情态的时候,诗人实写大海的本来面貌,平静时的温顺优美,汹涌时的狂暴残酷。无论是大海,还是“我”的告别,或是与大海有关的故事,都包含着象征意义,即自由精神、对自由的向往、自由的灵魂。
(3)普希金的诗歌语言上共同的特点是简洁和独特的音韵美,在情调和风格上则表现出一种明朗的忧
郁,这种忧郁与现实生活有关,但它远高于那种具体的、世俗的忧愁和哀伤,而是唤起一种思索、力量和美感。
【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
1 .诗人为什么如此赞美大海?
答: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的元素”,即自由的象征,通过赞美大海,诗人要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2 .谈谈这首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人格理想。
答:大海象征着诗人的人格理想:即向往民主与自由。
3 .简析《致大海》的抒情方式。
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倾诉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充满强烈的主观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