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伊沙的《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
作者:张瑞姣
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1期
    张瑞姣
    内容摘要:《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是伊沙对古典抒情诗传统进行消解而作的一首诗,也是对以往传统文化的质疑,具有很强的先锋意识。本文对《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进行细读,结合诗人伊沙的创作倾向,探究《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关键词:伊沙 梅花 抒情诗 反文化 反讽
    我也操着娘娘腔
    写一首抒情诗啊
    就写那冬天不要命的梅花吧
    想象力不发达:
    就得学会观察
    裹紧大衣到户外
    我发现:梅花开在梅树上
    丑陋不堪的老树
    没法入诗 那么
    诗人的梅
    全开在空中
    怀着深深的疑虑
    闷头朝前走
    其实我也是装模做样
    此诗已写到该升华的关头
    像所有不要脸的诗人那样
    我伸出了一只手
    梅花 梅花
    啐我一脸梅毒
    ——(《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1991)
浪漫情诗
    《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的作者伊沙以民间诗人而著称。所谓的民间诗人,就是在诗歌观念上站在民间写作的立场,走与文人雅士不同的路,关注世俗趣味和平凡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文化立场,选择了颠覆诗歌圣坛之路。伊沙可以被称为第三代诗人中的先锋代表,有学者说:“这代人把诗从以前对社会人生的热度变为冷态,把人由英雄变为凡人,甚至变为侏儒,他们以摒弃艺术形式的方式,来表明他们的坦诚和率真。”下面我们通过细读《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看看这位民间诗人如何描写文人雅士笔下的高雅“梅花”。
    此诗是伊沙于1991年写的,我们首先对诗歌的题目进行分析。《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伊沙用前人常用的文学意象“梅花”作为题目,看似没有什么新意,但接着看下去,会使读者眼前一亮:伊沙写“梅花”,不是写别的,而是写“梅花”是一首失败的抒情诗。“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是高洁、孤傲
、不同流合污的象征,诗人伊沙为什么会说“梅花”是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呢?读者会带着疑问和困惑读完全诗。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是用“梅花”来言志或抒情。在言志诗中,很多诗词都用“梅花”的清雅孤高这一寓意,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而在抒情方面,则往往以花衬人,比喻女子清雅,如姜白石的《暗香》:“旧时月,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回到伊沙的《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通过细读分析为什么诗人说“梅花”是一首失败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句是“我也操着娘娘腔”,其中“操”这个动词,“娘娘腔”这个名词,都传递出来的是诗人的戏谑、轻蔑的态度。“操”字表明诗人在学习别人的语气,不是真实的情感抒发;“娘娘腔”则是对男性像女性一样说话、做事的一种鄙夷的表达,诗人用了“也”,似乎用“梅花”这个意象写诗很随意,这三个词可看出诗人是用一种不屑的态度在写诗。第二句“写一首抒情诗啊”,点明了“我”在写一首抒情诗,所以才操着娘娘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是被雅化的对象,这种对“梅花”雅化的抒情方式压抑了和制约了现在写作者在以“梅花”为主题时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后人一写到梅花就会联想到高洁、清雅、孤高等词汇。而诗人伊沙对这种文化传统对当今诗人想象力制约的现象,则持有坚决的质疑态度。“就写那冬天不要命的梅花吧”,由此可知诗人写的是一首关于“梅花”的抒情诗。其中“不要命的”用来形容“梅花”,与古典文学中“梅花”高洁、清雅的意象不符,那么诗人对“梅花”是持轻蔑态度的吗,还是有别的寓意?接下来诗人写
到“我发现∕梅花全开在梅树上∕丑陋不堪的老树∕那么∕诗人的梅∕全开在空中”,表明“梅花”的生长环境并没有前人笔下那么高雅,“梅花”是生长在丑陋的树上的。伊沙用“诗人的梅∕全开在空中”,这是用自己的亲眼所见表明前人诗词中的“梅花”高雅、孤傲的特点都是诗人们臆想的,与现实有差距的。接着是“我怀着深深的疑虑∕闷头向前”,那“我”在疑虑什么呢?结合前文可知,“我”疑虑的是为什么文人们笔下优美、高雅的“梅花”为什么是长在丑陋的树上。产生疑问的同时,诗人写到“其实∕我也是装模作样”,这是在自我嘲解,同时也嘲解了那些把“梅花”雅化的诗人和把“梅花”意象固定化的文化传统。“此诗已写到该升华的关头”,是在暗示以往诗人写“梅花”到这时就到了该升华的地方了,可见关于写“梅花”的诗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新意的。接着伊沙写道“像所有不要脸的诗人那样∕我伸出一只手∕梅花,梅花∕啐我一脸梅毒。”诗歌的前半部分用“不要命”形容梅花,这里用“不要脸”形容写“梅花”时没有创意的诗人,是对文人创作不求创新,一味地守旧的批判。“梅花,梅花∕啐我一脸梅毒”,这句描写的是虽然“我”知道前人写“梅花”抒情有臆想成分和固定化的现象,但诗人依旧学习前人,伸出一只手,很矫情地以“梅花”抒情,其结果却是“梅花”啐了我一脸梅毒。诗人用“梅毒”一词更具有反讽意味,“梅花”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是高雅的象征,而一字之差的梅毒则具有很强烈的贬义彩。诗人这里所用的“梅毒”无论是代表着肮脏的性病,还是指“梅花”散发出的梅毒,都是对“梅花”一直被文人作为高洁、孤傲的象征的强烈的讽刺。
    伊沙作为第三代先锋诗人,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像一个持冲锋、腰跨的革命者,在诗坛四处冲锋陷阵,是一个革命浪漫主义者,对强大的敌人一脸无所谓。结合伊沙诗歌创作情况,我们可知
这首诗不仅是对文人们写梅花抒情时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批判,也是对强大的传统文化限制、束缚当下文人创作的不满与反抗。
    前人的文学创作对后人的规约和束缚,以致后人在文学创作上很难有重大突破,文学理论上称为“影响的焦虑”。在中国文学中,则强调“通久则变”,导致了很多诗人只学会了“通”,在“通”之后不知如何去“变”。细读全诗,我们会发现伊沙的《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正是对这种只通不变的现象的批判。
    细读全诗后,会发现伊沙运用审丑化的手法把附于“梅花”身上的神圣外衣剥离开,把真相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中,伊沙也嘲弄了知识分子,“我”是知识分子的代表,矫情做作,故意附庸风雅来学前人来以“梅花”做诗。伊沙曾说“我就是天生地仇恨知识分子,就像两种不同的动物,在森林里相遇,彼此一闻气味不对所激起的那种仇恨,我珍惜这种仇恨。”由此可见,伊沙以咏梅暗喻为知识分子写作,这带有鲜明的反文化、反精英立场。
    从语言结构上看,《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也代表了伊沙诗歌创作短小、精悍的特点,语言犀利而又带有狠劲。这首诗要通读才能弄明白诗人在说什么,行与行之间不能拆开来读,因此《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读起来颇为明快,节奏感很强,反讽基调贯穿全诗。何为反讽? 即:“‘佯作无知者’,自以为高明的对手前说傻话, 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
    理, 从而使对方只得认输,后来这个词的意思变讽刺、嘲弄。”运用戏拟和反讽,对严肃的事物任意调侃和嘲弄,对经典的戏拟来达到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重构的效果。伊沙把文人赏梅咏梅进行使坏式的模仿,在结尾以“梅毒”这个刺眼的词汇加强诗的反讽效果。读者读到这里仿佛挨了当头一棒,引起麻木的诗歌阅读神经骤然的痛感。
    “写作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真正脱离文化之舌,隐喻之舌,让话说出来,让话诞生。”伊沙的《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形象生动地证明了写作自由性的重要性。不被传统的文化现象固定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颠覆是伊沙一向坚持的立场,在此诗中他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给读者留下了沉思。
    参考文献
    1.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伊沙.饿死诗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8.
    3.赵毅衡:“新批评”文集[G].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376.
    4.于坚、陶乃侃.抱着一块石头沉到底[J].当代作家评论,1999,(3).
    (作者介绍:张瑞姣,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