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
作者:邹怡君
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50期
        摘 要:幼儿成长质量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程度,而家长则是幼儿的首任教师。现阶段,幼儿园为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特开展针对性教育,将家庭与幼儿园联合起来,共同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有关教育工作。对家园共育理念进行分析,探究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有效性,并对幼儿的心理教育现状加以讨论,发现幼儿园和家庭合作进行科学教育的相关思路,最终提出在家园共育模式内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园共育;亲子活动
        幼儿园可培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作息规律,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通常在教师开展的幼儿喜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传递,但家庭同样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场所之一,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家长构建良好关系,以此提高教育管理成效。家庭中各类资源相对充足,因此,教师要秉持尊重、平等原则,取得家庭信任,让更多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成长中,侧面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采用家园共育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管控,能契合幼儿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和家庭内
的表现,以此来促进幼儿发展,教育也由此落实了家园合作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共赢。
        一、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理念
        在幼儿生活中,无论是陪伴时长,还是影响程度,家长都占首要地位,所以幼儿能够在家庭中收获更多“教育”资源,比如生活技巧及生存知识,所以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能起到较为深远的作用。美国学者阐述了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当人类处于不同时期会具备不同的心理社会特征,这一理论将4~7岁定义为幼儿阶段,该阶段的幼儿能够获取主动性思维,并体会到内疚感,以此评价因素组成其心理目标品质[1]。
        幼儿进行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行为,都将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指数,幼儿园在此时进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应着重关注幼儿思想观念及行为动态。当然,仅依靠幼儿园有限的师资力量,不足以完全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趋势,此时融入家庭教育,将从根源及发展上较好地杜绝幼儿不良心理的产生。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促进幼儿发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开展教学评价中的一环,尤其在现阶段家园共育的教育发展模式下,幼儿心理健康将直接关系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内容,所以对该种教育的有效性加以分析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有效促进幼儿发育,幼儿年龄尚小,但其身心发展速度较快,在该阶段对幼儿不良心理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重塑幼儿心理。
        (二)实现社会和睦
        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状况变化应保持较高敏感度,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行为变化趋势,进而结合心理专业知识与家庭反馈,判断幼儿产生了何种心理障碍,并联系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疏导。少年强则国强。幼儿时期便形成坚强的心理素质,能为国家带来更多高素质人才,避免人才紧缺问题导致社会失衡。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类型的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形成较高的心理素质,不断剔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幼儿心理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幼儿园亲子活动
        (一)忽视家庭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现阶段关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已经被广泛落实到各个幼儿园的教学体系中,但心理健康教学主体仍旧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并没有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关注及重视。心理健康区别于生理健康,多数生理上的问题能利用现代医疗快速解决,但心理疾病的潜在危害更大,所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往往需采用慢性的干预手段,且具备终生性[2]。当幼儿发生心理问题时,极其不利于其后续的生活,此时仅依靠园内力量并不能确保解决幼儿心理问题,还应结合家庭的教育力量。
        (二)教育质量不佳
        国内幼儿园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因此教学计划并不能被100%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更多只表现在教学形式上,这便造成了幼儿心理教育的随意性,不利于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幼儿的心理教育课程应是持久的、缓慢的,构建健康心理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持续性的不良教学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尽快落实幼儿心理教育资源、技术,是幼儿园发展的必要过程。
        (三)缺乏有效沟通
        提出家园共育模式后,幼儿园将关注重点倾斜至家庭教育上,但具体过程中却存在家长不清楚该如何进行家庭心理干预等问题,这是园方与家庭的沟通方式不统一、内容不一致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缺乏有效沟通,幼儿在园内的实际心理发展状况便不能有效传递给家长,由此引发幼儿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而家长不能及时将幼儿在家中的生活状态、心理变化反馈给教师,园内心理辅导力量被闲置,家园共育模式变为空壳。
        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一)从心开始
        为避免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期间产生不良心理,需要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时增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其教育水平,进而有效改善幼儿的心理健康。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做到细心、耐心和有责任心,从心开始,展开教学[3]。在教学沟通时,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动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通过与家庭成员沟通,规范幼儿行为准则,让幼儿发挥主动性,更好地适应学习。耐心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通知幼儿家长,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等双重教育环境下全身心健康成长。教育者要深知家园共育模式的重要性,有意识地促进共育模式手段落实,建立与家长良好沟通的平台,让家园共育
方式變得常态化。
        (二)以爱为名
        幼儿是脆弱的,但也是强大的,脆弱体现在身心未成熟、心智未健全,但强大的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据研究可知,婴儿、幼儿时期的创造力及动手技巧远超成人,所以为保障幼儿心理,健康过渡到下一人生历程,幼儿教师要以爱为名,关心爱护每一位幼儿。幼儿成长中各类生理、心理数据信息更迭较快,幼儿教师每日要带领幼儿进行体能训练、知识传授、娱乐互动等活动,所以为践行家园共育模式,可将各类信息加以整理,每日反馈幼儿生活状态,让家长放心,也更加明确当前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完善共育理念下的实践。
        五、家园共育模式下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一)心理疏导办法
        家庭蕴含巨大的教育能力,因此家庭需要对幼儿不良心理问题的处理起到现实帮助,发挥家长教育作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现阶段,幼儿园承担了幼儿培养的绝大部分任务,这种不对等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幼儿心理世界的完整,幼儿更加渴望得到的是家长的关爱,
而此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不对等的情况持续下去,将影响幼儿正确“三观”的建立,甚至产生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将所发现的幼儿心理问题及时和家长加以沟通,并在校内进行适当心理疏导,以此减缓幼儿心理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干预措施仍需要家庭教育进行完善。幼儿园可采用招聘幼儿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幼儿心理评测小组、定期评估幼儿心理动态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校园的爱。该阶段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园结合家長反馈的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情绪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改变幼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网络教育手段
        2020年初,全国幼儿园全面停课,在此背景下,网络教育手段走进了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中,因为既往教育重心放在了幼儿园的师资教学上,家庭教育巨大作用被遗忘,而网络教育手段可充分发挥并体现出家庭教育的应用优势。幼儿园通过搭建幼儿网络教育平台,将园内资源分享给家长,而家长便可针对幼儿心理专家、幼儿教师对幼儿给出的心理评估报告,发现幼儿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结,由此便可高效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教师可在幼儿不在园内学习期间开展精致的教育活动、吸睛的教育游戏,配合家长,让幼儿在家中也能学习到
心理健康课程,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育模式。
        (三)共育沟通机制
        家园共育理念下,幼儿园教师应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现今社会是高度集合下的信息化社会,因此幼儿园开发幼儿潜能、监测心理变化得到的教学反馈应和幼儿家庭实时对接,让家长了解到每位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成长变化和心理成长轨迹。建立起有效的家园共育沟通体系,培养出幼儿完整的人格,经由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指导计划,让教师能在理论依据充足的条件下落实保持幼儿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4]。幼儿园与家长直接对接,可通过园内定期检测的幼儿心理报告、心理沟通活动等媒介,让家长深入教学管理一线,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情况,排解其存在的心理认知障碍。
        综上,幼儿教育事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便应关注每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确保幼儿能在早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其社会行为,让幼儿尽早成为合格的祖国花朵。忽视家庭教育、教育质量不佳、缺乏有效沟通的幼儿教育方式,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所以,应秉持“从心开始”“以爱为名”的教育思路,通过心理疏导办法、网络教育手段、共育沟通机制、发展亲子活动等措施,把幼儿园和家庭等两个场景关联
起来,由此提升教育有效性,全面维护幼儿心理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慧.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6):143-144.
        [2]江柳芳.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有效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2):88-90.
        [3]王雪.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及对策[J].心理月刊,2018(9):26-27.
        [4]钟小川.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9):73-7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