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历史学科信息技术融合课教学反思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定位包括“知真、求通、立德”三个层面,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否真的能够带领学生求真求实?是否能够立足单元甚至打通学科串联内在联系?是否真的眼里有学生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且要突破的问题。正当传统课堂中我山重水复之际,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向我提供了全新的一种教学思路。本课我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希望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期能够有所改进。
一、课前——改变备课习惯,重视学情反馈
之前的我也会很认真备课,查资料,揪着一个知识点翻书论文,但是,这样做了是不是就能出来一节好课了?不。不会,因为我关注的始终是我而不是学生。我对学情的把握是基于自身的猜测和预判,而不是科学客观的认知。当然做不到眼中有学生,故而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智慧课堂课前推送功能,课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宋词的了解有一些,而且有的了解还挺深入,但人数远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多,所以我调整了教学策略,先展示问卷调查结果,表扬课前有积累的同学,另外采用翻翻卡抢答的方式请同学来介绍人物,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解决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在课上燃起小高潮的是学生的原创宋词环节,也是课前推送了微课给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布置原创填词的作业,学生热情响应,孩子们的处女大作也带给我很大惊喜。这不仅能让学生切身体验中明白宋词更加通俗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也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浸润家国情怀。
二、课中——提升学生兴趣,服务课堂灵魂
有了课前准备,课上实施就更能眼中有学生,比如抢答的方式来介绍宋词,假如你是张择端你会续画什么来展现汴京城的繁华,随机选人的刺激能让同学们在欢乐中就学会了瓦子和勾栏,而且通过传统节日的连线活动也感受到市井文化的繁荣。而且,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紧扣教学主线,服务课堂灵魂。
历史课不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一定有其核心观点,如没有较高站位,就一定会出现“教学无中心、观念无灵魂”的尴尬,但太深奥又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故而就需要在课中运用智慧课堂把一节课活起来。比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但理解起来很是枯燥,于是需要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种种细节进行分小组讨论,学生拍照上传进行分享,自然得出绘画作品能够反映经济的繁荣,还体现了大单元之间的联系。
三、课后——重视实时反馈,落实跟踪辅导
哪里有学习哪里就需要有检测,做到教学评一致性。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检测反馈出相应问题,在课上已经着重强调,比如《资治通鉴》的记载时间,强调后学生明显有进步。而且课堂上PK作答的形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课上能够利用大数据及时反馈问题当堂解决,比如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学生做题多有做错。智慧课堂可以精准定位哪些同学在哪道题中有问题,便于课下分组精准辅导。将减负增效切实落实下去。
当然,这节课依旧有很多不足和不甚满意的地方,而且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在是路漫漫远兮,不过现在我的忐忑和不安都是好事,它证明我在努力,且向着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