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族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及传承
本文探讨白族孝文化的传承。第一,叙述白族人民孝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是表现在民歌、民曲、民调中;二是表现在恋爱、婚姻、嫁娶中;三是表现在追思、哀悼、祭奠中。第二,探讨传承白族孝文化的几点想法: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二是研究机构要积极挖掘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三是要提高人民众自身素质,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标签: 白族;孝文化;形式
从一般意义上讲:孝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孝文化还应该包括一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忠诚和尽责,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这样孝文化会更加具有内涵。而且这方面的典型古今不胜枚举,如古代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今天的革命先烈,还有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
有的专家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就是“大孝”、“中孝”、“小孝”。“大孝”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忠诚和尽责;“中孝”即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赡养;“小孝”即对婚恋家庭的负责。把三者合起来进行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将更具生命力,更能与其他社会文化共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一、白族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民族。由于白族所处的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神奇、神秘又是人们神往的地方,所以白族人民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历来就比较多,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的民族,在文化交往上也自然而然的丰富多彩。特别是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很多文化表现形式都与汉族相同或相似,孝文化也一样。和汉族基本相同,非常遵循和倡导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忠诚和奉献,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赡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如果说要归纳出白族人民自己孝文化的表现形式的话,主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三个方面体现得更加浓烈。
一是体现在民歌、民曲、民调中。白族音乐包括九板三腔十八调的《大本曲》,《大本曲》不但在白族人民心目中地位很高,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影响很大。它的声腔体现主要有《上坟
调》、《祭奠调》、《思乡调》、《逼情调》等,表现了白族人民的忠义观、家庭观、财富观、善恶观、幸福观、生死观和婚恋观等 ,这其中有很多儒家传统的文化观念,但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表现形式,用本民族的语言和习俗表现出来,变为自己的文化,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孝文化,在《大本曲》中鲜明的体现“大孝、中孝、小孝”,既倡导人们对国家民族忠诚的大孝,对父母长辈尊重和赡养的中孝,对婚恋家庭负责的小孝。
二是体现在恋爱、婚姻、嫁娶中。白族婚恋、嫁娶非常讲究,从传统意义上讲,和汉族一样,不乏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的陋习,但孝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厚重的,如确定男女恋爱关系时,必须父母同意,父母同意是孝,父母不同意子女非要自己做主时就是不孝。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现在也大都是自由恋爱,但传统继承下来的好的东西也有保留,如征求父母意见,求得父母同意,也是婚恋中孝文化的体现。
迎娶新娘更是讲究,单女儿出嫁的准备阶段就非常漫长,有的提前三五年就准备,如教会一些生活常识和本领。临出家前三至六个月就开始教“哭嫁”,“哭嫁”的传教多由已婚女子担任,父母要亲自帮助挑选教女儿“哭嫁”人选。“哭嫁”的内容主要是体现一个孝字。从长辈哭起,如
父亲悼词
爷爷奶奶、父母亲、哥嫂、弟妹,主要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希望长辈保重身体;感谢哥嫂的关心爱护,希望哥嫂多替父母操心,为父母分忧解愁,好好照顾父母;叮嘱弟妹听父母的话,不要给大人添麻烦等等。
三是体现在追思、哀悼、祭奠中。白族地区的治丧仪式中有一个“讲孝百”的程序,它是一种通过亡灵进行,伦理道德的“孝教”形式。是这样的:仪式开始,“孝子贤孙”跪于灵堂,德高望重的长者高坐于前,由司仪官主持祭拜,子孙们虔诚地三叩九拜,尔后主事官宣布“讲孝百”开始,顿时鼓乐齐鸣。使得丧礼庄重肃穆,气氛悲伤,主事长老有条不紊地主持“讲孝百”。“讲孝百”就是由主事长老颂“祭文”,“祭文”类似今天的悼词,主要论述死者的生平经历,功过是非,重点放在论功上,对过错要么不说,要么一带而过。因为“讲孝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么一种形式追思逝者,鞭策和教育后代,使子孙和观者此时能冷静地思索、分析、自省,强化善恶观念和仁爱的德行。这种面对面的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孝心”信念,培养人们弃恶扬善观念,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对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报效国家的传统美德,不愧是一种值得继承发扬的良好风俗。
二、关于白族孝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大潮中经过不断的冲刷、淘沙,得以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纷繁各异,要把它继承发展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和漫长的过程。
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大投入
今天的白族生活,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如婚庆、祭奠等仪式,都与过去有很犬差别,都在不断地融入新的时代,新的内容,更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但确实还存在许多“老”的东西,尤其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也比较俗气,跟不上时代,有点拖时代后腿的感觉,显得文化素养跟不上。国家这几十年来,制定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给予了大量投入,做了大量工作,但各级政府的具体措施还要加强,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有新的政府措施,让具体的执行者有据可依,目标明确。现在有的民族文化,几乎是任其发展,走到哪算哪。另外投入也不够,国家,政府看起来投了不少经费,但缺口很大,所以众感到要什么没什么,完全是自生自灭。2、研究机构要积极挖掘探索,不断推陈出新
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要深入到基层去,全面了解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然后认真地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出新的有意义的东西来,写成操作性很强的作品,让众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章可循。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其中原生态专场比赛,像贵州的侗族大歌等,观众和评委感叹不已,还有新疆、广西、云南的许多节目,内容都非常精彩。其实这么精彩的东西,都是经过多少年的发展,经过多少专家和众的提炼而成,已经不是最初的原始的东西了,如果我们所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提炼都达到这样,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目前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得不到及时的归纳整理,内容上得不到升华,还停留在真正的原始生态之中,例如白族的《大本曲》这么有名,这么完整,应该可以整理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东西来,让全国人民更了解白族人民是多么的聪明智慧。
3、人民众要提高自身素质,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是国家政府,研究机构,人民众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单靠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但这三者之间人民众是最重要的,有时他可以集国家政府,研究机构于一身。比如,众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财富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可以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去提炼升华自己的文化,又在自己的实践中去传承它,所以我认为人民众对民族文
化的传承最重要。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可以传承升华出高质量的文化。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更落后一些。而且很多民族的文化传承还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做,文化基础更差,有的连字都不认识,完全靠眼见耳听,日积月累,知道多少发挥多少,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完全不依靠笔头的探索,发展进步要难多少是可以想象的,我们要呼吁,更要从自己做起,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尽一份力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让灿烂夺目的少数民族文化大放异彩,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