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5.诗词五首实用教学设计
涡阳八中臧文清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
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背景】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当地方小官期间,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种情形,“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链接】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是田园诗的鼻祖。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
很大。
【读音停顿】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翻译】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
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诗歌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
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该怎样理解?
明确: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记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忘世饮酒 陶渊明
议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忘世
(设问)
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忘我千古名句
(物我两忘)(悠然自得)
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忘我
抒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
主旨:这首诗景、情、理、水融,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拓展延伸】
1、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明确: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2、你能说出关于酒的诗句吗?
明确:(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杜甫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读音停顿】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诗歌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诗歌赏析】
1、《春望》一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
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2、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明确: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春望(五律)
杜甫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见
(反衬人烟稀少)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触景生情以乐写哀)
(承上) (启下)
(互文)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盼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忧(忧思深沉)
(忧愁万分、憔悴不堪)
主旨: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亲之情。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①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③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