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静穆”与“怒目”
作者:沈康婷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9期
内容摘要: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
关键词:陶渊明 朱光潜 鲁迅
在上世纪30年代,朱光潜与鲁迅先后发表文章,因“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开启了朱鲁两家对陶渊明的“静穆”与“怒目”之争。
一
静穆的本义是安静、庄严。蕙风词话中写到:“依黯在情,静穆在神,在情者稍易,在神者尤难。情有迹也,神无迹也。神不静穆,犹为未至也。”朱光潜由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提到“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而归结到“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的静穆表现在田园隐逸生活之中,他远离官场,以平和宁静来泯然内心的痛苦,《饮酒》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达到了真正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的心境融入了大自然的悠闲,而大自然中又可见他飘然洒脱的身影,以至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
而追溯他为何有这样的心境,首先要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晋宋易代之际,官场黑暗,战乱纷争,百姓处于极度混乱状态,他置身仕途,却又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而不被重用,有心效力却壮志未酬,在这样的情况下,“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居,从而有了此般心境。
朱光潜在《诗论》中从他的身世、交游、阅读和思想,到他的情感生活,最后是他的人格与风格来分析陶渊明,可见其研究之深。所以当朱光潜在做文学研究时不免会代入自己的主观情感,那么是否可以假设朱光潜认为陶渊明身上静穆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相通的一面?
朱光潜属于京派作家,他“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他们“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这与陶渊明反对黑暗政治,寻求平和的生活是一致的。
二
在《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中写到“怒目金刚菩萨。面目瞋怒狗牙上出。左手持独股金刚杵。右手拄金刚戟。”怒目金刚形容人的威势、面目凶暴,以降伏诛灭恶人。而陶渊明因为不愿与封建士大夫同流合污,并且坚决反抗批判黑暗社会而被认为是怒目。
鲁迅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他认为陶渊明在后人的眼里实在是飘逸得太久了,“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这样大胆的自白更能体现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及陶渊明晚年所作的《咏荆轲》等多首隐晦曲折的古诗,则是陶渊明在目睹了刘裕灭后秦,先后杀死安帝、恭帝,自立为王之后写下的。可见陶渊明的怒目并不是一时,而是贯穿了他出仕归隐、以及朝代更替时的集中爆发。
众人熟知的鲁迅式金刚怒目“横眉冷对千夫指”表现了鲁迅对于革命敌人的坚决抵抗和黑暗现实的无情嘲讽。但是鲁迅反对朱光潜的不仅是“浑身是静穆”这句话,他也反对朱光潜以“摘句”的形式来鉴赏诗人,鲁迅认为以几句概括作者的全人是不妥当的,如同陶渊明不仅静穆,而且金刚怒目。
三
无论是朱光潜认为的“浑身静穆”还是鲁迅认为的“金刚怒目”都能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因为陶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是丰富而复杂多变的,他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恬然静谧,咏怀诗讽刺时政、委婉曲折,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情万丈。
饮酒 陶渊明 朱光潜所追求的静穆与当时疯狂激烈时代的格格不入而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即使囿于时代的局限,他
成为一个美学家,自27岁发表了第一篇美学文章到形成自己的美学流派,他所追求的境界正是他精神上所追随的陶渊明的境界,带有浪漫艺术的情绪、想象、风格,修养深厚又率真的境界。
对鲁迅来说,发现金刚怒目般的陶渊明更像一个真人有血气有个性,何尝不是因为鲁迅自己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写文抨击时政,与文坛各派据理力争,语言深刻尖利,文字就是他的武器。
如果单单用静穆或者是怒目来形容陶渊明是不妥的,他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多变的艺术风格也在“朱鲁之争”中展现了出来,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上海:中学生杂志,1935.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朱光潜.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吴代芳.从“金刚怒目”式谈到陶诗的艺术风格——兼与高振中同志商榷.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97-103.
[5]周虹.略论陶渊明的“怒目”和“静穆”.语文学刊,2005(12).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