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构
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建构一种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势在必行。
[标签]学分制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最近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与此同时,学分制的改革在不少高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学分制的纵深推进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许多高校正探索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途径。在此形势和背景下,重新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势在必行。
一、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学分制对以班级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的实行,使传统学年制下的班级或年级概念淡化。学年制下,班级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单元,更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实行学分制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大,学生
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个人爱好、今后发展方向而进行自由选课、自由选师和自由选时,由于学生选修课程及修业年限等的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的时间、地点可能都会不同,致使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相对减少,这必然会淡化班级概念。与此同时,学生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往往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在参加一些学生自发的众组织如摄影协会、外语协会、科技协会活动等,而班组织的活动则不愿参加。这样一来,原来以班级为基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集体变得松散,同一班的同学不一定能经常见面和交流,集体活动也会经常因选课或参加社团活动而不能正常开展,导致班集体概念淡漠,班级的党团组织、班委会的职能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功能减弱。这就使传统的以班级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受到挑战,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重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是因学分制实施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学分制对学校现行的学生管理网络体系的挑战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形成了“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的以行政职级为主的学生管理网络体系(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一学生处处长一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一辅导员一班主任一班干部)。在这种学生管理网络体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最直接管理
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使传统的学年制下的班级或年级概念淡化,学生宿舍和一些社团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而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管理网络体系还没有辐射到学生宿舍和社团组织,从而改革现行的学生管理网络体系成为必然。有必要指出的是,一些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改革思路和建议,比如,王耀辉提出了“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以社区为阵地、以学区为基层组织的学生运行体制”;岳泳、蒋阳飞等研究者就“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和社区团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不少学校实行了“导师制”。但是,如何构建学生管理网络体系,构建什么样的网络体系,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如何,目前还缺乏较为明晰的阐述。
(三)学分制对现行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挑战
1.智育成绩的评估标准难以统一
学分制淡化了班级、年级的概念,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界限,允许学生自由选课、自由选师、自由选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情况以及自己的
身体状况等)以及爱好、特长等选择学习课程,并且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这就造成学生之间选择的课程门数可能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势必打破传统的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和学分绩点为主要指标、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使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失去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其它素质的考评难度加大
学分制淡化了班级集体,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班级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特点,同班学生活动的单位经常处于变化和重组之中,这样就使现行的综合测评评估体系更难纵深推进。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以及学生活动分散性的特点必然会对学生的考勤、日常生活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考核带来很大的影响,班集体的不断变动致使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变(比如有些学校实行免听制、半工半学制等)对学生的评估工作也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四)学分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以社会和集体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重“他律”而轻“
自律”;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利益,重视共性教育而轻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强调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正当利益,缺乏对个性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来落实。在学分制下,学生自主性加强,他们自主选课、自主选师和自主选时,学生在汲取知识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自主性选择时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彰显。学分制的精髓之一就是摆脱了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更多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更多强调学生的“自律”。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分制下学生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观的转向,即,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有着明显向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这无疑对传统的注重“以社会和集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了挑战。
二、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构
(一)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学分制的实施使传统的以年级和班级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重构新形势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至少涵盖年级、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和网络等载体,也就是说,这种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模
式,而应该是一个融年级、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和网络为载体或模块的综合模式。
1.以年级为模块的“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
在完全学分制下,班级概念会逐浙淡化,年级界限逐渐模糊,原先的“辅导员一班主任制”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以班级建制而设立的班主任制,由于班级概念的淡化,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建立一种以年级为模块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应运而生。所谓“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就是以院系为单位,以同一年入学的新生为对象,由同一个辅导员实施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在校期间的全程管理,这是一种纵式管理结构;在横式上,则以导师指导的15—20名学生为基本单位,由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个体管理,两者结合,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辅导员一导师制”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辅导员和导师之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体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冶教育工作,体现普遍教育引导、整体培养提高的原则,主要包括学生干部的培养选拔,各种文体活动的组织,各种社团组织的指导,各种奖、勤、补、助、贷的评定和发放,学生奖惩情况的处理,学生的综合测评工作等;导师对学生主要从思想上疏导、学术上指导、生活上引导,具体包括指导学生的修养、学习、为人、成长成才等方面,导师制主要特点是个体
指导,体现因人而异、因人而导、逐个指导的原则。“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权责明确、分工合理、信息通畅的辅导员一导师互动和考核机制。总的来说,“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克服了班级概念淡化的弊端以及学年制过程管理的窠臼,符合学分制目标管理、动态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2.以学生公寓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分制下,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班级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分制实行后,学生主要的交流场所由教室转向学生公寓,因此,学生公寓在学生的思想政冶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班级概念淡化之后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和载体。目前,许多高校在思想政冶教育工作进学生公寓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等,但此项工作的开展尚不系统、不深入,很多都是在零星地尝试和探索,力度不够,缺乏可行的操作办法,使学生公寓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功效。因此,建构一个操作可行的以学生公寓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是;改变原先学生按院系集中住宿的状况,实行学生按年级集中住宿;设立生活园区党工委和大学生活园区管委会,由学生处处长兼任书记,由
一名副处长主管并兼任管委会主任,负责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年级分区设立学生公寓管理办公室,分管本区楼栋的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公寓成立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本公寓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聘请2—3名专职辅导员;每栋学生公寓成立党支部和团总支,由专职辅导员任党支部和团总支书记,同时,在楼栋设立楼长一层长一寝室长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他们都由本楼栋学生干部和党员担任。至此,以学生公寓为载体的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得以建立。
3.以学生社团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它蕴涵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样式,又是学生自发性的众团体,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在学分制实施以后,班级的概念淡化,学生社团的凝聚功能和阵地功能显得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以学生社团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并且非常必要。具体操作如下:校团委作为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机构;成立社团工作办公室,由一名校团委副书记做兼职主任,主抓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以条件成熟的社团为试点,建立党团组织,指导社团开展活动,负责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扩展学生社团中党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的作用,适当的时候可以聘请兼职辅导员进社团,负责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团党团支部结合社团特点,积极寻社团自身建设和活动与社团党团支部建设和活动的有效结合点,开展特活动;构建社团管理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增强社团党团支部的凝聚力,使社团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4.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分制下,学生的自由度相对变大,由于班级概念淡化以及学生上课时间不固定等,很难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以及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很多活动和交流都是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小,效果不理想。由于因特网具有交互性强、容量大、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小等特点,使建构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可能,思想政冶教育工作进网络成为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目前,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网络延伸德育时间,拓展德育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高校建设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
、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变德育内容静态化、抽象化为动态化、形象化,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和主要场所,并深得他们的喜爱。比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http://www.hongqi.pku.cn/)、上海交通大学焦点网(http://WWW.jd.sjtu.cn/)、石油大学(华东)的红旗飘飘(http://wlzx.hdpu.edu.cn/upc/hongqi/)等网站,访问量和点击率都比较高。通过因特网,教育者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同时,教育者利用网络交互性特点,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现场对话、现场答疑、现场辅导等,一方面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从而使网络成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交流思想、增进信任的桥梁和载体。
(二)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建构
针对学分制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根据学分制下上述四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筑一个学校多方参与、全方位、多渠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笔者以为,在上述四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未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至少应包括如下结构中的内容(见下图)。与此同时,在这个网络体系之外,还应该包括社会、家
庭等的参与,形成一个庞大的“他管”体系,可以有效地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看出,在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中,既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员、党政工团干部、专职辅导员、导师和“两课”教师,还包括一些以专业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为主的兼职辅导员,从而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大政工队伍”。同时,学校应明确各分支和管理渠道之间的职责范围,加强各渠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各渠道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