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集锦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赏析】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赏析】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赏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译文】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赏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了。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9.子夏曰:“贤贤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为政篇第二名句赏析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精神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5.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赏析】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
【赏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八佾篇第三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赏析】孔子所处的时代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
四、士用二”,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社会级别的不同而不同。季氏的地位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所表现了欢乐但不过度,哀婉但不忧伤。”
【赏析】本章谈论的是情感的表达适度问题。儒家的入世哲学,很是讲究快乐的,但快乐要有度。“过犹不及”,在孔子的思想中,过和不及都不是最好的。这正是中庸哲学思想的表现,是和谐的美。
3.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已成的事情不要再去评说,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要再劝谏,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去追究责备了。”
【赏析】本章谈论的是对待过去的事情应持的态度。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赏析】鲁人林放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里仁篇第四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能够)早上知道事物的至理,即使晚上死去也可以!”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律制
度,小人想的是实惠好处。”
【赏析】君子与小人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人。简单的看,君子注重内在生活,小人看重外表;君子看重精神的高贵,小人看重物质的繁华;君子所好无形,小人见不到无形的美好,只能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利益。
【赏析】此章孔子所言,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分辨出君子和小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别人身上优秀的方面就要想着向他这方面看齐,看到别人身上不足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
【赏析】这章所反应的思想不乏传统的对整个人好坏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再好的人都存在缺点和不足,再坏的人身上也会有闪光点,从这一点出发,就更切近于孔子的思想了。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游。如果远游,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
【赏析】在孔子那个时代,交通不便。父母年老需要人照料,长期远离家庭,父母就会失去照料,所以,孔子才告诫人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说一旦父母需要也好到自己。
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言辞谨慎而行动敏捷。”
【赏析】还是言与行的关系问题。说话要谨慎,行动要迅捷。孔子告诉我们要少说多做。
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赏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8.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