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古诗词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边塞萧瑟荒凉之景,表述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1.请描述请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答案】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
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答案】思家怀乡之情。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应如何理解?
【答案】“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5.如何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
【答案】“春风”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暗喻皇帝的恩泽,这一句含蓄地讽刺了唐玄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主题内容:本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之情。
1.“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极写边地苦寒。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却只觉寒气逼人。这两句诗也写出了纬度的差异对于物候的影响:越往北方,冬天的物候环境来的越早。
2. 诗中“折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答案】“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案】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4.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5.阅读下列诗句,综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案】物候与纬度的关系。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答案】反映物候与地势高低(即高下)有关系。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主题内容:本诗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早春生机勃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名句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后两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以想象点活画面,使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1.这首诗所描绘的的是 (季节)的景,从 之处可以看出。
2.诗中表现“早春”的景物有:桃花、萎蒿、芦芽(不可答“鸭子”、“江水”)。
3.惠崇的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桃花盛开、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鸭戏水、蒌蒿之密、芦芽之短。
4.“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哲理,试分析。
【答案】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5.“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作一点赏析。
名句赏析【答案】①经上升,告知春天已到。 内容角度:写江中鸭子。鸭子下水,说明水温②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思索。③写法角度:这句诗将艺术美和人生哲理融合而成为一体,不仅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索。
6.这首诗的写法“妙”在何处,请分析。
【答案】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中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正是这想象和联想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整个画面点活,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1.诗的前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答案】“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3.体会“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的作用。
【答案】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
关 雎
赏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 、 、 三个部分。
【答案】追求、思慕、迎娶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
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辗转反侧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蒹 葭
《诗经》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用比兴手法的景物描写,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幅肃杀的清秋景象,就把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痴情迷惘、空虚惆怅的心境渲染了出来。
2.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3.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4.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5.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6.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7.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 到 ,再到 ,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8.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答: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9.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主题内容:这首词描写的是亡国哀思。
1.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答案】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不感到寂寞。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答案】运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3.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比喻,作者把“离愁”比成“丝缕”;(2)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
4.这首词如泣如诉,凄惋感人。请你根据你了解的作者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准确的语言把上阙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答案】诗人无言地独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树遮蔽的幽深小院,更加寂寞,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5.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的。
6.“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