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之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其二原文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评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用松树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其诗有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首联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颔联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颈联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尾联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松树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名句赏析赠从弟其二练习
1.赏析名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赏析名句: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3.试简要*的语言特点角度赏析本诗。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拓展:经典古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解析
一、了解典故内容,提炼相关信息
为了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我们在平时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典故故事,然后提炼其典故内容,以便在鉴赏诗歌时寻到与其相关的信息。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化用张季鹰的故事。通过提炼典故内容,我们可以明白张季鹰归乡并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祸乱方兴,张季鹰不愿卷入西晋八王之乱,故以思念家乡美味为借口,辞官而归。
二、读懂诗家语言,明确作者用意
辛弃疾在词中使用张季鹰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诗家语言。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我们应用合理的想象来翻译诗文,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可以翻译为“不要说什么鲈鱼美味,当西风萧瑟、国难当头,我会像张季鹰一样逃回家乡吗?”此句采用反问句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立场和坚定的信念:国难当头,作者绝不会学习张季鹰明哲保身的做法。
三、知己知彼,品悟情感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里化用桓温感叹
时光流逝的典故。桓温北征时,见自己年轻时所种柳树已粗过十围,所以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古往今来,感叹时光流逝的典故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采用桓温的故事呢?桓温,东晋杰出的军事家,屡建战功,并且三次北伐。而作者辛弃疾也曾血气方刚、虎胆龙心。洪迈《稼轩记》中有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曾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人生目标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自从其追随朝廷南渡后,就没有被重用过。可叹似水流年,国事飘摇,北伐无期,只能任由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作者这里化用桓温典故,是表达对时间、国家前途以及个人命运的忧惧,在这忧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与悲愤之情。
事典表面上叙述的是历史旧事,而实际上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掌握典故的鉴赏方法,才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诗歌内容。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之赠从弟其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