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0 短文三篇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石磨/磨穿铁砚 赋予/赋以重税 推衍/广衍沃野
B.鲜活/寡廉鲜耻    囊揣/囊括四海    抢夺/呼天抢地
C.畜养/六畜兴旺    稍息/稍许心安    责难/多难兴邦
D.大度/审时度势    简称/称颂不已    尽管/尽力而为
答案:B
解析:A项加点字分别读:mò/mófù/fùyǎn/yǎn;B项加点字分别读:xiān/xiǎnnānɡ/nánɡqiǎnɡ/qiānɡ;C项加点字分别读:xù/chùshào/shāonàn/nàn;D项加点字分别读:dù/duóchēnɡ/chēnɡjǐn/jìn
2.下列各项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惋惜  赋予  歌颂  没精打采
B.急躁  厚赐  囊括  密而不宣
C.领略  流逝  脆弱  伶牙利齿
D.清晰  消磨  老炼  垂暮之年
答案:A
解析:B,-;C,-;D,-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   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高二语文,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   什么都不得不    
A.装载   致使   割爱
B.承载   导致   舍弃
C.装载   导致   舍弃
D.承载   致使   割爱
答案:B
解析:装载: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一般用于具体的事物。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致使: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导致:引起,造成。舍弃:丢开,抛弃,放弃。割爱:让出或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好新鲜的事物需要影像来记录,我们迫切地想要记录下这属于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生活,以及那稍纵即逝的青春。
B.英国《卫报》发表评论称,英国十多年来在奥运奖牌榜上不断向上攀爬,与巨大的资金投入休戚相关。事实也的确如此。
C.学校准备组织教职员工去西藏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D.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步亦趋。
答案:A
解析:A,稍纵即逝意为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B,休戚相关意为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C,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事物的声势以扩大影响,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彩不对;D,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此项可改为深思熟虑
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弯弯的森林小道上,守林人停下来,把我领到一棵参天的古树边,用深沉的眼光在告诉我什么,于是,我抬起头。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棵刚刚遭到雷火劈伤的古树,      。那些冷冷的光秃秃的枝丫伸向天空,好像在寻着什么。 
A.树枝丢失了一大半,树顶被削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丫。
B.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丫。
C.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丫,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
D.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丫,树顶被削去了。
答案:B
解析:观察事物应当先看整体,因此树顶一句应当在前,空白后说的是枝丫,因此只剩下……枝丫一句在最后。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
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6.从文中看,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
答案:(1)秋虫昼夜而鸣暗示生命要显示其存在和价值;(2)生命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3)生命的存在既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4)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应有正确的生死观。
解析:回答此题要求先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将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出来进行整合。
7.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段中对秋虫钟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秋虫唧唧和钟声的悠长形象地显现了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引出话题,为展开对生命的思索作铺垫。
解析:注意第段和第段的内容与第段的关系。
(2)作者思考生命时,多次运用到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作简要赏析。
答案:段通过昼夜而鸣的秋虫与昏睡人的对比,提醒人们应该显示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强化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解析: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效果,回答具体细致。
8.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答案: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接近死亡越会觉得生命宝贵。
解析:注意此句话往下的内容,特别是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这句话。
(2)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
答案:生命是有时限的,但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生命的长短。
解析:这句话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长度”“价值来理解。
9.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答案: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如昙花一样短暂。要想在短暂的生命时光中绽放生命的美丽,就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以生无所息的精神创造人生的价值。
解析:此题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应该在钻研文本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三、语言运用
1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手法相同。
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     ;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生命的精彩主要在经历,就像候鸟,     ;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就像花草,      
答案: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 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 不断地轮回就是为了经历孕育和再生
解析:抓住句式的对应这一特点,第一个空中应该选用的句式是总是从……,……”第二、三两个空的句式应该是……就是……”;修辞手法则应该考虑全面。
11.生命信念中任选一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论证,不少于90字。
答案: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解析: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它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