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XXX、XXX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XXX、XXX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XXX和他的妻子分离之
后又在XXX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XXX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XXX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XXX问XXX:“贫而无谄,富而无骄,XXX?”XXX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XXX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XXX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回响反映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打动长短常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分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能够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终身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激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XXX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XXX说这是XXX问的第一种境界。XXX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XXX《什么是好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激发打动。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目前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打动。C.XXX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原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XXX“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C.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D.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对作品的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本领。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了解作品,第一层次的读者就是这样,而第二第三层次读者并不会这样。
C.XXX的《钗头风》和XXX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D.XXX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浏览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隐者
XXX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XXX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