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第八单元专项训练——按课文内容填空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杨氏之子》一文出自《________》,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________”说明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2.《手指》一文通过刻画五根手指的形象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
3.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就像《朱子语类》所言:“_________,_________。”
4.作恶多端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正如《左传》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把格言警句补充完整。
1.你的邻居总是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你会用《左传》中的一句“多行不义,_________”来劝
他。
2.你的同桌在测验时偷看书本,你会用《朱子语类》中的一句:“人有耻,_________”来劝说他。
3.“_________,仁之端也。”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谁不会心生同情之感呢?
4.“_________,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_____的小说。
2.《手指》是____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______和_____。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要_______________。
3.《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______的特点和惊人的____
_____。
4.《论语》中讲道:“_______,小人喻于利。”“_______,小人长戚戚。”
4.日积月累。首先补充完整,再选择填空。
(1)多行不义,____________。
(2)________,则能有所不为。
(3)________,仁之端也。
(4)君子__________,小人____________。
(5)君子喻________,小人喻__________。
我的邻居小张常常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大家都避而远之。妈妈常说他没有羞耻之心,因为朱熹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他这种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俗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孔君平______,父不在,______。为设果,_______。孔_____曰:“________。”这则小古文选自_______时期《________》。
2.五根手指如果能______,成为_______,那就______,_______,不再有什么______、______之分了。
3.《朱子语类》中的“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人要有羞耻之心。《左传》中的“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不要做坏事,否则必将得到惩罚。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杨氏之子》中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说话有_________,从“夫子”一词可以看出;二是将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与孔君平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2.《手指》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___________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然后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性格(大拇指________,食指___________,中指___________),无名指与小指________和姿态;最后阐明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年的发现》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______________,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一课选自______朝____的《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3.《童年的发现》一课讲的是作者________(谁)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__________。课文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_______,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最终得到证实。
4.《手指》是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体裁)。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接着以_________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的______和____。
8.积累填空。
1.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可以从“________”看出来;他反应很敏捷,可以从“_________”看出来;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可以从“___________”看出来。
2.读了《手指》一文,大拇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的人,食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的人,中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的人,无名指和小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的人。
3.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名言。
做人要助人为乐,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正所谓“________,_______”;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要知道廉耻,这样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这就是朱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
9.积累填空。
1.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_____,______。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手指》文先是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__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作用和性格,最后阐明了______的道理。
3.把下列名言补充完整。
(1)君子喻于义,______。 (2)______,小人长戚戚。
(3)恻隐之心,______。 (4)人有耻,_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杨氏之子》文中的孩子我想用_____________这个词来夸奖他。
(2)《手指》的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______,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之分了。
(3)《孟子》中说明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们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参考答案:
1. 世说新语·言语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思维敏捷、机智过人 团结才有力量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多行不义 必自毙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识记和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复习学过的知识,把学过的内容背诵和默写清楚,将其运用方向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楚。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3.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
4.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死。
2. 必自毙 则能有所不为 恻隐之心 君子喻于义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谚语俗语的识记和积累,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内容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本题考查的是“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大意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3.本题考查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4.本题考查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
3. 《世说新语》 轶事
丰子恺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姿态 性格 团结一致
求知若渴 想象力
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详解】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积累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做本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