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艺术教学与实践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一生著述甚丰。《少年美术故事》是丰子恺先生于1936年为开明书店的青少年杂志《新少年》所写的美术启蒙连载故事,从这一年1月10日的创刊号开始,每月两期,每期必载。丰子恺先生一共写了24则小故事,把许多美术基本常识用贴近少年生活实感的故事形式娓娓道出。
1936年,距离蔡元培先生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已将近20年,37岁的丰子恺已是儿女成,也正处在他于故乡所建的缘缘堂静心创作、写生,“不知春去几多时”的隐居时期。这些美术故事可以说是丰子恺先生为人师、为人父后在美术教育和教学上的思考、实践与体会的整体呈现。透过主角女学生柳逢春的视角,讲述了她从小学六年级下学期升上初中一年级那一年生活与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故事,深受少年喜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最近十多年,这些故事与丰子恺先生于1937年上半年连载的音乐故事被众多出版社合集再版,印次不断攀升,甚至列入高年级小学生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这些故事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的当代依然具有阅读价值和启蒙意义,我们依旧在享用丰子恺先生教育思想的恩泽。然而,对丰子恺先生在这些故事里传达的美术教育思想却鲜有研究,稍有涉及的也仅停留在读后感的层面,相关论文更是空白。本文将对《少年美术故事》中的美术教育思想进行挖掘研究,并探讨其对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 源于生活,回归生趣,寓学于乐
美术在生活中产生,亦服务于生活。美术的教学亦不应该脱离生活,它是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的真实教育,“它有赖于协作与合作,而不是用所谓的专家的意见或其他专制的、自上而下的做法指导教学”,这是“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1],这种美术教育思想在《少年美术故事》中俯拾皆是。《儿童节前夜》中,逢春与弟弟在切山芋块吃的过程中偶然悟到刻印山芋版画制作书签,用作儿童节纪念物。从画面内容、构图方式、彩搭配、制作方法到如何分工,都是三个小学生讨论并协作完成的,虽是第一次接触版画,许多知识性与技术性问题都在三人的合作尝试中一一解决了,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令人满意。接下来的《踏青》,他们三人又在大自然的明媚春景中生出了利用三原做出彩丰富的套版画的主意,整个创作过程在玩耍中就完成了。
这种热爱美术的内驱力不是来自教师自上而下的指导教学和任务布置,完全是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自愿自觉把美术与现实相互联系起来的行为,充满了生机与乐趣。这也是丰子恺先生对学生的启发:美术的学习与表现可以在课堂之外完成,创作的灵感会在生活中闪现,美术知识可以
论丰子恺《少年美术故事》
中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文/梁方晓
摘 要:《少年美术故事》是丰子恺在1936年为杂志《新少年》撰写的系列美术故事,把少儿阶段应具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巧妙地融汇在24则小故事里,其中蕴含的美术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故事透露出来的美术教育理念,依然为我们提供着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丰子恺;少年美术故事;美术教育;教学
124美学2020/10
在生活中被验证和运用,也会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丰子恺散文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在生活中探索美术世界,通过协作与合作的方式,充分发展手、眼和脑的协调能力,提升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这个体验过程,如果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趣味性将会得到极大提升,真正实现寓学于乐。
二 、以美润心,提升素养,健全人格
美术是一门探索世界的学科,它也是改造和美化生活、润泽心灵、洁净精神的途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从来不是终极目标。美术是对眼力、手力和心力协调发展的训练,能给儿童少年提供其他活动无法提供的独特经验和素养。
逢春的同学宋丽金,在尝过美术这种精神粮食并从中获得营养后,她说道:“我每逢看见自修室里的地板上丢满花生壳和香蕉皮,比饿了一餐夜饭更加难过。每逢看见同学们穿着龌龊的衣服,比吞一个果核更加难过。原来是眼睛在那里作怪。”[2]185可见,美术在提升素养、健全人格的作用下,首先提升的是“眼力”,也就是让人慢慢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世间不美的事物会本能地排斥,因而才会产生改善、改变乃至改造的想法和行动。
丰子恺先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于少年儿童随处丢垃圾、随地便溺这类现象没有归结到破坏公共环境卫生,也没有联系到缺乏公德心,而是从是否从美术科中学到对美的热爱为教育的切入点。书中有一个典型事例是华明因为在庭院中的雪地里小便,被父亲华先生骂,竟然敢用小便去摧残雪景,毫无爱美之心,美术科白学了[2]91。因此,美术的学习,不是停留在技能上,也不是单一地用作品去呈现,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美术的学习,认识美的真谛,成为热爱美、追求美、爱护美的人,把从审美经验中获得的美感融入道德高尚的行为与生活习惯中,用美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成为一个具有高素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使世界变得更和谐、美好。
三、场景教学,由浅入深,化繁为简
故事里出现了三位美术教育工作者,一位是逢春的爸爸柳先生,没有介绍具体职业,只提到他经常在家著述,也会去学校进行与美术相关的演讲;一位是逢春的小学美术老师华先生,是华明的爸爸;另一位是逢春的初中美术老师秦先生。结合具体的真实场景进行教学是这三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把看似艰深复杂的美术知识和现象化解为浅显易懂、简单明了的常识与趣味故事,更容易让中小学生理解和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也是丰子恺先生最倡导的美术教育思想之一。
一天夜里,逢春弟与华明在院子里乘凉时发现,用木炭描画映在地上的竹影是很好玩的游戏,于是,三个小学生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参照物,一边兴致勃勃地描画竹影,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家中堂前的立轴、《芥子园》画谱以及吴昌硕等画作中的竹子,此时都成为了比照的对象。柳先生发现后非但没有责备孩子们弄脏了家里的水门汀,反而加入其中,一起边描边聊,柳先生从画竹的管夫人聊到了画家画竹时的选择与布置、用以及中国画“像与不像”等看似复杂难懂的问题,都在这次描竹影的游戏中解决了。例如,对为何画竹不用绿而用墨的问题,柳先生是这样讲解的: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
125艺术教学与实践
号,符号只要用笔墨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其实包罗三原,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
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2]134-135这样的对比讲解既联系了三原这个已有的美术知识,又利用了孩子们熟悉的视觉经验作比喻,中西绘画的审美差异,中国画的可贵之处可谓一语道破,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易于理解。场景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逢春再看到家中堂前吴昌硕的墨竹时,只觉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与肥瘦,似觉更有意味和更有意义了,已能领略其中美的姿态与活的神气,不再是“看到”的观看阶段,已经进入“看见”的欣赏阶段了。眼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升,正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美术教学中涉及的基础知识、技法和美术现象等,直接讲解往往会艰涩难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场景,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发挥想象力,在新的体验中获取新的观念,从而改变看待事物的固有习惯。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的教授方法能够让更多的人不再对美术殿堂望而却步。丰子恺先生借着书中的小故事为我们做了生动的教学示范。
四、呵护天性,涵养童心,顺天而动
在一次五、六年级远足的活动中,校长嘱咐大家路上应带的东西,有标本箱、旅行袋、速写簿等,途中散队自由行走,方便学生观赏沿途的风景,采集道旁的花草,这样的举措充分满足了学生们向往自由、好奇尚异、喜欢玩耍嬉戏的天性。逢春弟与华明凑到一起,兴致勃勃地用学到的远近法分析研究起道路旁电线木和铁轨枕木近大远小的透视问题。在没有任务推动的情况下,倒能够自主自觉地运用美术知
识研究眼前景象,其中的乐趣如在游戏中寻到解密钥匙一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必须顺势而为,顺天而动,遵循其内在需求、本能、兴趣,遵循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丰子恺先生认为,儿童的身上保存着人类最原始的天性,因此他热爱儿童,歌颂儿童,甚至崇拜儿童。在他的儿童美育理论中亦经常提到“童心”,这是一颗与生俱来纯洁无暇、天真自然的真心,是未经世间俗事、现实束缚所侵蚀、伤害的最高贵的心,认为“儿童的这一点心,是与艺术教育有关系的,是与儿童教育有关系的”,“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3],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对待儿童,教育儿童。在《少年美术故事》中,看到孩子们用木炭在家里水门汀上描画竹影,不嫌弄脏,反而加入其中,这便是对儿童天性的保护。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长辈,依然不失童心趣味,才能与孩子们的沟通畅通无阻,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又以讲故事作比喻等轻松的闲聊方式进行,故而获得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五、结语
在教育部大力呼吁推进美育发展的当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学校美术教育,更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丰子恺先生的《少年美术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首要的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担当起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1936年1月创刊的《新少年》,是由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编的杂志,他自己也在上面开辟了“文章展览”专栏,每期选登一篇现代人的文章,并亲自在每篇文章后面加上评析。创刊号上选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同时丰子恺的《少年美术故事》亦开始连载。教
育工作者不仅仅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还亲自为少年儿童量体裁衣,烧火做饭,名家引领的效果自不必言。
丰子恺先生充分遵循儿童天性,以美润心,寓学于乐,场景教学等美术教育思想至今依然是当代教育中的要领,故事自始至终没有提及与美术相关的考试、比赛。美术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眼力、手眼协调能力等感官知觉上得到充分发展,进而通过学习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名家故事、名作欣赏等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用内化的审美准则去规范日常行为。这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当今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前行方向。
参考文献:
[1]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马菁汝,刘楠,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17.
[2]丰子恺.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3]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丰子恺文集:艺术卷2[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54.
作者简介:梁方晓,硕士,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