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课文赏析丰子恺散文
白鹅课文赏析(精选10篇)
《白鹅》是作家丰子恺的一篇文章。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白鹅课文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白鹅课文赏析 篇1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示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白鹅课文赏析 篇2
1、词语分类。
本节课四字词语非常多,大多都是近义词。看这些词语的解释如下:
厉声呵斥:用很严厉的声音训斥。厉声叫嚣:非常严厉的大声的吵闹。引吭大叫:放开嗓子大吼大叫,意指歇斯底里地叫。步调从容:迈步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样子。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毫不相让:就是一点也不让,一点机会也没有,根本不可能让。三眼一板:比喻言行谨守法规,沉著而有条理。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细读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还可以进一步分分类:形容叫声的: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形容步态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毫不相让形容吃相的: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四字词语很多,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这些词语的兴味。那么教的时候是否也可以从这里入手呢?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好了这些词语,趣味也就出来了,趣味出来了,作者对这只鹅的感情也就易于学生理解了。
2、解读“高傲”。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细分析,从鹅的叫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尽职尽责,勇敢。从鹅的步态中体会出冷静,镇定沉着。从鹅的吃相中体会出执著。这些品质,才是作者真正喜欢它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交流,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现出的白鹅的“凶”和“厉害”,实质是对白鹅的尽职、勇敢的赞赏;体会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体现的不过是作者对白鹅由衷的喜爱和关注。这也正是作者“明贬实褒”的明显特点。
3、有趣的称呼。
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对鹅的称呼很多也很有趣,“鹅”,“雪白的大鸟”,“高傲的动物”,“我们的鹅”,“鹅老爷”,“我们这位鹅老爷”。
4、多样的对比。
这篇文章写鹅就写鹅吗,偏偏写了其他动物。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
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的头脑中会出现相应的有趣的画面。
白鹅课文赏析 篇3
本组教材选了四篇课文,主题是“作者笔下的动物”,这几篇课文同样写动物,但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因此,运用的表达方法也有所不同,语言也各具特。《白鹅》这篇课文,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一篇儿童散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特点──高傲。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刻画了白鹅的特点,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如何上好这样一篇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的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引领学生“感受、理解”事物的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进行文本细读。
我通过对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特别是儿童散文《作父亲》、《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儿女》、《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作品的仔细阅读,认真研读了他的图文散文《白象》(配了两幅漫画《白象及其五子》和《白象的遗孤》)、《阿咪》。以及欣赏了丰子恺的大量漫画作品,同时又把一本名为《丰子恺——位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的小书读完。最后再对教材文本进行了细致地语义分析,通过自己的“读”,对丰先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丰先生的语言特也有所感受,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较为准确的解读。
一、丰子恺散文解读集萃。
1、作者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原名丰润,又名丰仁。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漫画有《子恺画全集》。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和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以及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同被司马长风列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铮铮有声”的散文名著,在我看来,如果用相声大师作比的话,我觉得钱锺书像侯宝林,作品文雅华丽,擅长文人学者式的挥洒;而丰子恺像马三立,作品则通俗质朴,注重平民心态和生活风情的刻画。
丰子恺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方面是一个“虚伪的、冷酷的、尖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这两重人格常常在他心中交战。他的文章正是这“二重人格的苦闷象征。”著名学者王西彦也指出其具有“两重性格——一个是出世的、超脱物外的、对人间持静观态度的;另一个是人世的、积极的、有强烈爱憎感情的。但总体说来,丰子恺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性格则略占上风,礼赞儿童的创作占主导。俞平伯曾评价丰子恺:“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2、丰子恺散文风韵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称赞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将他比作是日本著名作
家内田百间和我国古代的陶渊明和王维。他的这种独特文风并不是一时的兴致所至,也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和作家童年体验分不开的。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创作还与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丰子恺相信宗教中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类之爱,有一种宗教的皈依体验,这使得丰子恺能够超越世俗利益,心灵升华到异于常人的境界,对世事能更看到不同一般的深层意义。所以,他的散文能“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起到睹微知著,小中窥大的的最佳效果。的确,丰子恺所作的散文,洋溢着艺术家的真率和真情,富于情趣。虽然所取的题材,并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但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旦到了他的笔端,就有一种独特的风韵和情趣。
(1)童趣。丰子恺家中“这小燕子似的一儿女”,常常让他深受“启示”,他常常换位成孩子的视角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审美观照”。作家的这个比喻真是再传神无比:孩子们围绕在自己的膝下,唧唧喳喳,活泼可爱。同时这个比喻又饱含着喜爱与幸福之情。作家将这种感情倾注于笔端,使我们有幸得以分享。分享之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丰子恺对孩子及其世界的独特态度与看法。他毫无顾忌地礼赞童心,视童心为理想追求的寄托,并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客观上对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化和儿童文学创作作出了艺术的丰富和独特的贡献。
我们阅读丰子恺那些描写童真的散文,常常感到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冲突,一个是真率的、有情的世界,一个是虚伪的、势利的世界。在丰子恺眼里,孩子就是这样最坦诚最完善的人,大人们相对却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所以丰子恺对孩子的爱是平等甚至是谦卑的,他对于孩子的言语与行动从来都是认真对待。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出他如何威严、摆父亲的架子,也看不出他对孩子怎样宠爱,更不会有对孩子的所谓期待或教诲;有的只是他对于孩子世界的肯定、赞美与憧憬。而当他虔诚地守着这个信念的时候,他自己不也就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了吗!
(2)画趣。丰子恺既是名画家又是散文高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自觉地为散文配画漫画,图文并茂,妙趣横生。丰子恺的散文大都有高潮或“文眼”,即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而他的漫画往往画下最精彩的部分。看过散文,再欣赏漫画,更能体会其中的情趣。
丰子恺散文的画趣不仅表现在散文中有漫画,图文并茂,而且还表现在漫画式的“印象的描写”。丰子恺自己在《绘画与文学·文学的写生》中指出文学者描写自然的时候,因为没有线条和彩而只有一双锐敏的眼和一只利巧的嘴,故惯于提取自然的特点而扩张之,而描写其大体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描写”,正是漫画式的描写方法。丰子恺在《陋巷》中为马一浮画
了一幅特点鲜明的肖象,寥寥数笔,马一浮先生的“奇相”就突显出来了。丰子恺用“印象的描写”来写人物动作,同样十分传神。《吃瓜子》中就把女人们、小们咬瓜子的姿态描写得十分细致美妙,把她们吃瓜子时的窈窕姿势、妩媚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