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呢?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现手法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现手法”这一概念,表现手法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1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寄托作者的心志。
    15、赋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伤感的诗词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6、虚实结合。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
中。
    16、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8、其它
    (1)构思精巧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3)颇具匠心
    (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5)跃然纸上
    (6)曲折
    (7)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