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www.sjgzzs
76
论电影《夺冠》的精神意蕴
肖鑫宇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
摘    要:影片《夺冠》是今年国庆黄金档上映的一部国产体育题材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自上世纪80年代起,创下“五连冠”的辉煌,经历低谷波折而后重新夺冠崛起的光辉历史。影片带领观众重温历史,再拾记忆,采用回忆叙事、场景还原和第一人称叙事等手法对女排夺取世界大赛冠军的今昔意义进行探讨剖析,展现了延续三十多年的女排精神的浓厚意蕴,给观众以精神力量和启迪。关键词:《夺冠》;精神意蕴;女排精神
《夺冠》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类电影,以袁伟民、陈忠和、郎平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女排教练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女排从上世纪80年代创下“五连冠”开始,经历了青黄不接的低谷,而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重
新夺冠的光辉历史。这部电影展现了三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为夺取世界冠军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但影片同时又深刻地提出一个问题——“夺冠”对新时代的国人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百废待兴,刚刚进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国际地位亟待提升,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夺冠”具有超乎寻常的象征意义。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富强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一场体育竞技的输赢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正如电影里所说,“拿了世界冠军又怎么样,大家还会像之前一样跑到大街上又哭又笑,又叫又跳吗?不会了。”但“夺冠”在新时代就真的就不重要了吗?其实,夺冠或许不再是我们摘掉体育弱国称号的手段,不再是我们翘首以盼的难得场景,但夺冠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民族记忆和价值引领,成为了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永远的精神意蕴和精神财富。
一、影片以回忆叙事的手法展现了顽强战斗、勇攀高峰的中国精神
《夺冠》通过回忆叙事的手法带领观众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亲眼见证为了夺得世界冠军,中国女排从教练到队员是如何奋勇拼搏的。通过回忆,影片再现了当年在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里女排队员训练、生活的各种场景,开篇就以女排领队为陈忠和介绍女排队员这一巧妙方式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老女排训练之刻苦,有一股“要求不要命”的劲头。影片还着重对当年袁伟民教练抱着“私心”和遗憾对女排队员严格要求进行了刻画,在电影镜头里,陈可辛还原了这样一个场景:主教练袁伟民从科教司的王干事口中得知了美国排球队运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分析出对手的习惯线路和战术变化。他面对着美国教练
赛林格的断言:“未来体育,靠的科技而不是人。”没有囿于当时的科技条件,而是让队员将排球网再提高15厘米,让陪打教练发球再狠一点,这样一个场景的描绘深刻展现了中国女排“人定胜天”的坚定拼搏信念和顽强战斗精神。同样的叙事方式还运用于描绘女排队员无所畏惧、勇攀高峰的精神上,影片记录了在日本世界杯前,中国女排与江苏男排的一场友谊赛上,中国女排把平时刻苦训练的成果展现出来,面对实力强劲的江苏男排,女排队员没有退缩,全力发挥,最终赢得当年中国最优秀男排的尊重。这正是在用行动在展示女排训练场馆上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巨大标语所体现的决心信心。影片也正是通过展现陪打教练陈忠和对女排态度的转变引导观众认识到这种浓厚的精神意蕴。
二、影片以场景还原的方式激扬了为国争光、永不言败的民族记忆
影片利用库存影像和现实影像相结合的方式高度还原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场大战,为了使当时的比赛场景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从比赛场地的选择、环境的布置、观众们的衣着、场内解说甚至滤镜的选择都在致力将观众带回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比赛现场,这种高度的复刻极有力地唤醒了观众的民族记忆。中日决赛,影片着力刻画了郎平作为队员代表中国女排捧起奖杯之后,国歌响起,教练和队员们眼中热泪盈眶的场景,这是中国几代人苦苦等来的历史性时刻,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这一刻让观众感同身受。中巴大战,面对世界第一、实力远强于我们的巴西队,影片从场景切入开始,就营造了巴西队充满压迫感的主场氛围,从场边观众的嘲讽到巴西队教练队员脸上的表情刻画,都让观众为之不忿,和中国女排一起憋了一口气。直到最后击败巴西队,影片通过整个场景的失声处理,仿佛将观众真的拉回了
女排精神是什么2016年电视直播的场景,将那一刻的喜悦与自豪定格,充满了细节感。同样,影片将几场比赛电视机前观众们的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中日决赛时观众们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观看,女排胜利后欢呼雀跃,万人空巷;中巴大战,身处北半球的陈忠和穿上毛衣观看处于夏日的巴西赛场,这种巧妙的处理很容易激起观众的回忆。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极具匠心的场景还原,激起了观众对几次女排大赛的记忆,唤醒了国人对中国女排奋勇拼搏、愈战愈勇的精神认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也被激发,夺冠再一次成为爱国情怀的心系所在。
三、影片以第一视角的记录呈现了扎扎实实、人文关怀的价值引领
《夺冠》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记录,从一名名女排队员到三位女排教练,带领观众重走女排的夺冠之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影片通过陈忠和的第一视角呈现出女排队员们“要球不要命”、“太想赢”的形象,抵近女排队员们的内心世界,一名女队员在梦中都在喊“拼啊,再不拼就没机会了”。还在陈忠和与郎平的交流中,让观众走近了队员时代的郎平,了解郎平之所以取得当初的成绩是因为把拿冠军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坚信“打球是唯一可走的路。”另外影片通过这种第一人称视角,将当年女排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剖析出来,在展现了女排队员们扎扎实实、拼搏奋斗的精神之外,也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人完全服从于集体和组织”的观念。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而对于当代女排的刻画,影片再次利用这种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女排队员们本出演,揭开新一代女排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原来,现在很多女排队员们其实并不热爱排球,他们打排球要么是“为了父母”或是“为了生活”,而此时饰演郎平的巩利也将“铁榔头”的铁血
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导队员们认识到,排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女排姑娘们心中才会多了对体育竞技的享受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才会更加坚定地走好这条夺冠之路,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这种对人生价值和精神意蕴的感悟同样能够激励新时代追逐梦想的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