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1
《劝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这篇文章主要是为年轻人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教导大家如何读书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将结合《劝学》的内容,设计一节以“劝学”为主题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理解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阅读和理解《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对韩愈在文章中的言辞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
1. 《劝学》原文及译文。
2. PPT制作。
3. 互动式教学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 老师介绍《劝学》在唐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历史。
2.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班级中展开小组讨论。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
1. 学生阅读完《劝学》,老师通过PPT的方式呈现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2. 教师以字词、标点的解释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困难段落。
步骤三:思考与讨论说课教案
1. 学生扩展联想,思考并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质疑和探讨《劝学》篇中所抒发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正确。
步骤四:展示与交流
1. 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积极交流。
2. 学生以笔记、话题等形式留下珍贵的思考和讨论结果。
五、教学总结
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学习方式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2.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只传授知识,从而启发和激发
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3. 未来,教师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等,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诗文,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同时也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仅传授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未来,教师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2
《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置及教材分析
《劝学》是宋代大诗人苏轼所著。本课程设计适用于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所选教材为刘颖编著的《苏轼名作精解》。该教材重点解读苏轼的诗歌和散文,并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与其作品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人生观念和文学创作特点,能够接受并理解苏轼的人文观念。
2.学生能够分析苏轼作品中的形式、语言和意义,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学生能够运用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苏轼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领会苏轼的文学艺术和人生智慧,同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苏轼的人文思想和哲学观
念深刻,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尽相同,要通过多种途径将两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究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课前5分钟)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求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
2.阅读理解环节(课前10分钟)
教师给学生分发教材《苏轼名作精解》中《劝学》一章,让学生独自阅读,理解文本大意,并对初读时遇到的难点展开思考交流。
3.文本剖析环节(课中30分钟)
教师引领学生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义三个层面来分析《劝学》。教师先解读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文化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韵律、押韵、头韵、寓意、象征等方面入手,
具体剖析《劝学》主旨和意义。
4.生活拓展环节(课中20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将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从“健康、关系、事业”的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价值观取向,结合苏轼的哲思,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念与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