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哪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一、 关爱情怀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我们过去一直在强调,而“人文性”却把语文课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境界。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之心去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二、厚积薄发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有兴趣去品尝。
    三、与时俱进
    语文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密切的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包括文学、影视、音乐、网络及一切可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的注意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所开选修课富于时代的气息。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要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
中语文课程),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的量增,更要有“悟得”。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四、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艺术性,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离不开“美”字,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又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创造美。打造美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无启发性,能否感染、吸引学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影响着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不断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
    五、个性魅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语文教师的个性主要指狭义上的教育个性,也就是语文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
础上,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育风格。主要包括教师的自身思想心理品质、语文知识素养、语文教育素养和语文教育行为的特点。在内容上,它是语文教师职业共性和个人独特性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甚至有人说:“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在教师的个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六、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范畴,以上所述,仅是它的几个侧面,也应是语文
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更高起点”的几块基石。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审视自己,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教师力争要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的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鉴于此,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我曾听过刘桂秋教授的讲座,教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内涵。教师就是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关乎学生素质,所以人文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极其重要。多年的教学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特性,从各个方面积累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的身份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人文素质的提高靠不断的学习,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如果没有适应时代的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必被社会所淘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倡导公民终身学习,教师更不例外。我喜欢读书,读书是我的习惯和爱好,是茶余饭后的必修。我认为没有广泛的阅读作为坚厚的基石是决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涉及到各个课程,面不可谓不广,可以说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形式的课文中,传统语文教育重视人文性 ,古代儒家的“仁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道德教育为中心理论,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所以语文教育忽视人文精神传承,不重视也不懂得个人修身立德重要性,一旦当学生走上社会,进入各行各业后必将造成道德水准下降,从而导致国家、民族、集体、公民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这种状况的产生固然与大气候有关,责任不全在教育,但学校教育尤其是负有传递道德文明的教师难咎其责。现代的教育行家们也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从教材的选定可以看出,现行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因为语言文字是形成民族基本要素之一,所以语文学科语言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着本民族文化品味同时也在品味一段历史、一份哲理、人格,其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来说,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感情的表现,如果说识字教学中人文性不可低估,那么阅读教学中人文因素就更胜一筹了,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浓郁人
文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就不一一累述。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没有广博的知识是万万不可的。所以我就通过广泛、扎实而持久的阅读给大脑源源不断提供信息量,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以此提升自身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