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高防御人格特征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一下高防御性人格特质。咱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高防御人格特质?顾名思义,高防御就是一个人的心理防御(defense mechanism)过于强大、单一、固执、而且缺乏柔韧度的人格表现。要了解这个人格特质的表现和成因,我们需要首先熟悉什么是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是对自身价值感、存在感、自尊心、安全感,甚至是对未来的希望感的保护。这种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也有着积极的适应价值。
 
我们每个人,在固定的一个时间点,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信息和反馈。身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局限的思考能力,局限的认知能力,局限的社会支持,甚至局限的自我价值认定。如果你是幸运的拥有条件追求个人成长的人,你会自然而然投入大量精力,去拓宽自我的局限。但在自我还没有强大到去面对那些,很可能会令自己感到痛苦且无能为力的信息反馈的时候,你的心理免疫系统就会保护你不去承认这些信息,别人说你不好,你就说是这个说你的人不对,否认ta,歪曲ta的观点,降低ta在你心中的地位,这些就都可能在一个阶段内,成为你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心理防御。
 
大量对心理防御的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心理防御。越能遵从理性和逻辑的防御方式,越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成长,走出困境,扩展局限;而最原始最本能的防御方式:比如否认信息、扭曲信息、倒退成长等,却会让我们无法从生活的挑战中获得成长,从根本上让我们陷在困境中,既对生活不满意,也难以突破自我局限。
 
 
高防御性人格的本质就是过度的使用了原始本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看上去有点像是鸵鸟把头埋起来,通过隔离问题,拒绝真实反馈,反向攻击或疏离信息源,好让自己不去面对问题/挑战,暂时保护自己的价值感和自我认知。
 
我们当然可以允许自己在一定时间段内去这样做,因为没有什么比你相对稳定和舒适的自我状态更重要,你需要感觉到起码的安全感,才可能拥有真实的成长与变化。但允许自己这样做不代表放任自己呆在这种高防御性的状态中,长久的不健康心理防御会伤害我们的关系,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让我们看不到自己对于现状所负有的责任。而一旦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也就无法体会自己对改变现状所具备的力量。
 
很多高防御性人格特质的形成,都是始于这样一种真诚的自我保护,却最终作茧自缚,卡在了非常高也非常脆弱的自尊之中,保护自己不受一些伤害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拥有成长和突破的可能,最终还是会更容易收到生活的伤害。
 
随着我们内心的成熟,成长的本质,就是我们可以更加敏锐的识别出哪些防御机制有利于未来的自我发展,调整对过往经历的解读,从而去主动选择那些更能帮助自己适应环境,更能释放自我潜力的心理防御机制。
 
 
说完了高防御性人格的内在机理,我们来看看这种人格特质有哪些外在表现:
 
首先,高防御性人格的人常常在人际关系方面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有多种可能性,比如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差,经常和他人起冲突,沟通互动中总是容易让自己或他人产生负面情绪,体验到愤怒指责震惊反感等情绪。也有可能是他们可以和别人保持普通友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内心从不觉得自己会深度依赖这些朋友中的任何一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不信任感是高防御型人格的主要情绪体验,他们也因此常常体验孤军奋战的悲凉和辛苦。
 
其次,高防御性人格的人很容易进入独裁式思维。日常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如果不是完全支持的、赞赏的,他们很容易解读为是批评和攻击,如果同时兼具有高神经质低开放性的性格特质的话,还可能因此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与争吵。人际关系矛盾重重,一旦发生被人伤害,或者是自己觉得自己被他人伤害之后,他们更可能拥有愤懑仇恨的情绪,心中也有想要报复,想要证明对方是错的体验。
 
说到这里,我分享一个我多年工作的观察,就是高防御性的人,因为内心压抑的愤懑感,往往会尽力避免和他人起冲突,因为他们深知自我内心这个渴望攻击和伤害的部分,避免冲突,就是最有效的确保这个内心的“魔鬼”不会跳出来伤人伤己。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那到底高防御性人格是会更容易和别人冲突还是减少冲突呢?我觉得要辨证去理解这一点,高防御性人格的人更容易和他人产生人际关系相处中让他们不满
的体验,比如总觉得和别人说话不投机不畅快,或者是能维持表面的和浅层的友好状态,但是心中没有亲近感和信任感。但是在生活中他们更可能会避免掉与他人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或者一旦冲突产生他们就马上撤离。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是我们内心想要避免不去面对的那些体验,常常就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这一点也在高防御性人格特质上得到了验证。
 
第三,高防御性人格特质往往不会独立存在,现实生活中,它往往和自恋性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交叉存在。大家可以回想我们之前讲到的这些人格特质的表现和特征,总的来说,高防御性人格的人,很多时候难以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是不想,而是无法做到,不知道该怎么做。在工作、学习中,当意外或者失误发生时,他们习惯于推卸责任,有时还会否认、狡辩、伤害身边人,尤其是亲密关系对象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需要说明的是,高防御性人格的人往往无意去伤害他人,恰恰相反,正因为高防御个体是因
为过度的自我保护所导致的,他们还会觉得自己是最善良最心软的那一个,否认事实,为自己狡辩或指责他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往往无法看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只能一心佐证自我的痛苦。
 
第四,高防御性人格的人更习惯性地设想到最坏的可能性。不论是工作、学习、情感,甚至是出门旅行,他们经常准备好Plan B,甚至是Plan C;凡事习惯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当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以后,容易表现出高焦虑、高压力的特点,有时候还会对他人表现出攻击性,认为是别人的干扰,导致事情出现了偏差。
 
 
那么这样的高防御性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说了,高防御性的本质就是心理防御方式过于原始和本能,心理防御的使用频率程过高,也过于缺乏灵活性。现在我们把两种体验拆分开讨论。
 
第一种体验是过于原始和本能的心理防御方式。什么是过于原始和本能?大家想象一个小孩子,你在斥责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大哭大闹不理你,不仅不会认为你说的是对的是为了帮助他更好的成长,还会觉得你特别不友善,会大声说“我不喜欢你”。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方式,有错吗?在我看来,一点错都没有!
 
任何反馈的给予必须是基于爱的,是温暖的关心和爱护,而非控制和厌烦。当我们面对缺乏善意、力量、和真诚的反馈时,我们会像小孩子一样使用本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果一个人童年非常不幸,每一个批评指正他行为的大人,在面对他的一些小的过错,都反应过度,好像不严加管教就要天下大乱一样,那么这个人就会惯性将这种原始本能的自我保护方式带入成年。很多充满焦虑和不安的家长常常这样做,他们不允许犯错,不能容忍孩子不走在他们认为的“正路”上。
 
 
第二种体验是心理防御的频率过高,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这个该怎么理解呢,我拿我自己打个比方,
 
我小的时候在农村姥姥家住,特别喜欢跑到姥姥院子后面的庄稼地里抓蚂蚱玩泥巴,这个自由玩耍的体验是我非常享受的,给我带来真实纯粹的快乐感,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评价我说:“你邋里邋遢的太丢人了,别人看见你这样都不想搭理你!”如果给予这个反馈的人是我的同龄人,小伙伴,我可以有拒绝的心理防御回应:“你懂什么啊,抓蚂蚱玩泥巴可有趣了,你想玩儿我还不带你呢”;但如果给予这个反馈的是我尊重依赖的权威,比如我的父母/老师的话,我的心理防御就更可能变成:“大家都没有在抓蚂蚱玩泥巴,大家都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只有我衣服鞋子都脏脏的还满脸憨笑,实在是太愚蠢太可笑了。”这时我体会到的就是羞耻感,我以自己的快乐为耻,觉得让我快乐的这件爱好也是我非常丢人的一种状态,会让别人嫌弃否认甚至值得被攻击。
 
同样是被拒绝,一旦有了羞耻感,我们会加入外界的眼光和视角,来否定自己真实的体验,像这个例子中说到的,我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感受——抓蚂蚱玩泥巴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就会为自己感到可笑,深陷羞耻感之中。而作为孩子,面对权威,面对更有力量的人的评价,我们往往更难坚持自己的体验,可以说高防御性人格的形成,就深深根植于童年阶段遭受的过多过于频繁的羞耻感体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这种羞耻感会让我们无力去想到:或许别人的反馈是错的,自己的体验是对的,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只要没有这种更新一层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无意识的不断通过否认和拒绝别人的反馈,这样单一的心理防御的机制去保护自己,不受羞耻感的折磨。
 
 
如果你自己拥有高防御性人格特质并且希望改善的话,一定要首先面对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再在生活中做出行为调试。这个摆脱羞耻感的工作,如果有条件的话,我鼓励你到心理咨询师来陪同进行。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博士曾对羞耻感做出定义,当一个更有权威的人对自己进行的时候,如果我们无法将这个人身上的权威性拿走的话,我们就会陷入羞耻感中,因为我们心中对对方是权威的这个认定,会让他的言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觉得对方是正确的,我自己是错误的,从而以此为耻。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别人对我错的认定,会从根本上剥夺我们练习理性的机会,让合乎逻辑的思考习惯很难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