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全词赏析与注释翻译
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①,暮云合璧②,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③,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④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⑤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⑥。 铺翠冠儿⑦、捻金雪柳⑧,簇带⑨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着,转眼。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⑥:三五:指元宵节。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⑨:簇带:妆扮之意。[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
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四处充满春意,景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
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
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四处充满春意,景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 “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 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
如梦令赏析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与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
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